出版著作
孟旭耀:出于造化心源之间

时间:2014-8-4 20:58:43 点击:1713

著名画家孟旭耀作品欣赏:矿工图

著名画家孟旭耀作品欣赏:矿工图

出于造化心源之间 -----------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感

中国画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独特的民族形式,对中国画缺乏应有的认知,就无法悟其真谛,辩其优劣,登其堂奥。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着张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句子。这短短八个字把中国画的创作方法简明的概括出来,而且一代代传到当今。还在不同时代指导着成千上万的画家创作。 自然界的山水风景本属无情之物,并没有思想感情,但在历代审美者的眼中,尤其是画家、诗人、艺术家的心目中。自然山水是有灵性的、生机蓬勃的,所以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 、思想感情是这个审美领域中的一大特点。凡画山水要得山水性情。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大自然的神韵和风采就是画家自己的神韵,气质和才华的表现。画家作画不是对物象作纯客观的描摹,而是赋予物象以感情。渗入作者的气质与品格,达到形式兼备的最高境界。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江苏常熟人,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年),卒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享年八十六岁。他在元朝做过小官,曾两次下狱,几乎丧命,受了这样的打击,出狱后便改名“一峰”作了道士并开始画画。这时候已经五十岁左右,往来浙江富春江,苏州以及常熟虞山,领略江南山水之胜。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五十岁以前的黄公望是很不得意的,历经坎坷。“世故天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五十而知天命,理想不能实现,生活的遭遇使他对人生重新认识,否定了自己的初衷,转向宗教和自然,让生命的情调与自然的节奏发出共鸣,从而得到解脱和慰藉。从以后他的生活和艺术成就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他是从容不迫、自在逍遥,体现出他对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喜爱和满足。 黄公望加入新道教全真教,刻苦自励,淡泊寡欲,藏形骸与山川,寄情思与笔墨。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以此来认识中国山水画的特性。 中国画注重笔墨的重要元素 作为形式语言的笔墨,决定着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给画的 根本标 志。在艺术实践中,关键不在于笔墨的使用而在使用的怎样,是否真正得到了笔墨的真谛,使他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黄公望作画笔法较丰富,形式风格多样。“大痴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 《富春山居图》,作于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此时子久已年近八十岁,生活的磨练已使他的性格变得超然旷达,常常狂饮,游乐于山水之间,颇有六朝魏晋雅士风。李日华认为此时“大痴之笔,所以沈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的境地。据画中的题跋,此画三四年未得完备。据王原祈自提画稿中说,此画为子久“经营七年而成”,可见他在这副画上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致完成画时,无不叹为观止。董其昌曾赞《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富春山据图》技法上均用笔勾皴,或浓或淡,用披麻皴法,用笔随意自然,长短错落。线条既柔韧且空灵,有的圆润含浑,有的干淡松秀,有的截然起落,有的简洁奔放,无疑在山水画技巧上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 从这幅画里还可以看出黄公望的画法是源自董源、巨然,近师赵孟頫。黄公望在《题赵孟頫千字文卷》后云:“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也曾说过:“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我们可以从构图、笔法、意境看出和董源的《夏山图》有其关联之处,但黄公望用笔干淡,简练萧疏,线条清晰明朗,不像董源用湿墨拖抹。气韵明显在笔而不在墨,笔干而墨润,更显松秀灵动,在疏简一路画格上比董源更进一步。 中国画特有的构图透视法 中国画构图的独特形式规律是在我们民族长期生活内容和欣赏习惯中逐渐形成的。 《富春山居图》称为长卷,这种长幅绘画便于叙事,近在咫尺。人物山川、建筑历历在目。这是中国绘画的独特语言。可以把多方面观察到的不同时间、空间、地点的事物集中在一个画面里,它有助于表现广阔的空间复杂的内容,众多的场景。在山水画里有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画法。把空间远近关系安排的十分妥帖。是传统绘画法解释和处理透视画法的一大创造。 《富春山居图》写富春江秀色,峰峦起伏,树木苍苍,错落有致,有亭台,渔舟出没,小桥流水历历具足,境界开阔,简洁清润。 黄公望在师古人同时也在师造化上下足功夫,他对自然景致的观察常常是细致入微,四处云游的同时经常写生,“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树要四面惧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重视,在书写自然、观察自然的同时,南方山水的清润秀拔,温雅平和之韵也开拓它的心胸,涵养它的性情。 清初恽格十分赞美《富春山居图》,“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 在元代山水画上,黄公望当是巨擘,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公望的画名与日俱增。钱杜在《松壶忆画》中称黄公望的画“在元人中沈秀苍浑,其能笼罩一代矣。……观此种笔墨,令人有餐霞御风之想。”王原祈《麓台题画稿》:“……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致横生,天机透露,大痴尤精进头陀也。”在中国山水画史上,黄公望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人们漫游名山大川,有感于山高水长,而山水画家在画画时从不拘泥于对他的质、色、高、厚等自然属象的描绘,而是或取雄奇深厚之意或表幽深、阔远之情。也许千皴万染,烘托出自己的思想意境,也许寥寥数笔其意也尽在其中,这也是不同风格的山水画能在此异曲同工之妙的原理所在,中国画家特别强调修心养性,因为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也强调学习传统技法重要,因为高深认识的表达需要高精的技法保证。“识”高“法”精,画品,格高意远,人们观而有所感其表现也寓在其中。 元代的山水画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逸品”进一步发展、完善,并付与新的内容。强调笔墨的相对独立审美价值,并加强文学、书法意味,以求表现主观情思,画风明显趋向深层的精神境界追求,开拓了山水画领域中的一个颇具深意的审美领域,这是封建文化发展到高度的产物,我们应研究和肯定它的深层内核。 显而易见,中国画山水的技法对于表达我们的内心感受是最贴切的。画家在“外师造化”的心态下运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最能传达出我们的生命的信息,使蒙养于我们内心的浩然之气跃然纸上。上千年来不断涌现出的大师们记录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山水画家在不同时代运用相同的山水画“理法”表达着不同生命情趣感受时,从来没有和他们的时代脱节,他们都是各时代文化精英的代表,各写其“心”中所得即中得心源。(本文作者:孟旭耀)

著名画家孟旭耀作品欣赏:雨后彩虹

著名画家孟旭耀作品欣赏:雨后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