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沈士君)1月7日至24日,上海美术馆举办“海派与后海派”馆藏作品展,展出了该馆多年珍藏的以任薰、任颐、任预、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派艺术精品和其后几代海派或与海派一脉相承的艺术家的佳作,包括任伯年的《设色梅雀》、任预的《溪山策马图》、吴湖帆的《石溪僧秋山图》、程十发的《周勃》等。
海派绘画的发生和发展,与上海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术史上逐渐崛起一个被称为“海派”或者“海上画派”的画家集群。它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引领着江、浙、皖乃至更广地区的艺术力量,其阵容之强大、绘画风格之纷繁,以及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潮头作用,都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早期海派代表画家有赵之谦、张熊、朱熊、任熊、任薰、任颐、钱慧安、虚谷、蒲华、吴昌硕、王震、任预等等,多以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为标志。后期海派绘画正值20世纪政治鼎革之际,新文化运动、新兴美术院校和外来绘画样式的迅猛发展,促使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艺术领域的高涨,这一思潮改变了海派绘画的文化品质,极大地影响了此后海派画坛新格局的形成。如是,海派绘画不仅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其范围具有很大的游移和模糊性,通常被人们视为海派重要代表的一些画家开始移居外地,逐渐成为另一地区的代表性画家,以至于海派绘画形成了无固定模式、无统一风格、无独尊宗主的基本特色。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