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生平
张大千幼时,家贫。曾随母、姊、兄学画,打下了绘画基础。他祖上曾作过内江知县,后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传到张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张忠发,字怀忠,母亲名叫曾友贞。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的兄弟张正兰也是现代著名的画家。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九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他姐姐琼枝擅长画花卉、小鸟,在幼年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大千自幼就很聪明,所以作画进步很快。十岁的孩子就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写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张文修在资中教私塾,故大千也就从四兄就读古籍,在课余常随兄赴资中,游览山水名胜,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后入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8岁时,张大千随兄张善子赴日本留学,学习染织,兼习绘画。20岁时,张大千由日本回国,寓居上海,曾先后拜名书法家曾农髯、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诗词。接着因婚姻问题,削发出家,当了一百多天和尚。还俗后,即以其佛门法名“大千”为号,从此全身心致力于书画创作。石柱国
1916年新年刚过,十八岁的张大千就随著一伙商人从内江老家赴重庆求精中学上学。
曾当土匪「军师」
这天清早,他们正行进在山道上,树林中忽然闪出一彪人马,几个商人一见此景立马落荒而逃,张大千不明就裏来不及逃跑,被那伙人捉住了,他被蒙上眼睛带上山去。
张大千被带到山大王面前,山大王要他给家裏写封信,告诉父母自己被绑票了,要他们拿一千块大洋来赎人。
张大千写好信,给山大王看,没想山大王看了张大千的信,又改变了主意。原来张大千在信中没称他们为土匪,而是将他们称为江湖好汉,况且张大千又写得一手好字,山大王心有打算,便发下话来说:「这个娃儿不赎了,从现在起,封他为山寨的军师。」身陷囹圄的张大千转眼间便高升为山寨裏坐第二把交椅的「军师爷」。
张大千虽然「落草为寇」,过著那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草莽生活,但心却不在山上,山大王似乎也知道这位师爷的心事,平时从不让张大千随众下山,也不让他一人呆在山上,每次土匪下山,就派一个姓张的伙夫看住他。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山大王对张大千的警惕性也渐渐放松了一些。有一天,张大千终於向伙夫老张透露了心事。老张也是被土匪抓上山的,所以他很同情这个知书达礼的小伙子。他同意只要大千不从他手裏溜走,下山後不去报官,他就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机会终於来了,这一天,探子来报:山下来了一笔大买卖,于是土匪们倾巢出动,老张趁机也要求下山助阵,山大王犹豫一下後,就让他跟著土匪们一起下山去了。
土匪们全部下山後,张大千一看四周无人,感到机不可失,立刻回屋包上自己的东西,又将山大王给他的全部钱物放在显眼处,再在上面放一张纸条,上写道:「小弟我决不犯各位大哥的河水」,从而使土匪放心,不来追害於他,然後,头也不回地下山去了。
一生四次婚姻
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一生中有过四位夫人。第一位曾庆蓉是名门闺秀,旧式的家庭妇女;第二位是黄凝素,後与大千分离;第三位是杨宛君;第四位是最後的徐雯波。
张大千四位夫人中被传为生死恋的要算杨宛君。
1935年夏季,张大千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画展,与才貌双全的杨宛君邂逅,当时宛君是北平城南观音阁的曲艺演员。张大千称赞道:「杨小姐的大鼓唱得太好了,听来感人肺腑,对我的绘画有很大的启示。」杨宛君也十分钦佩张大千的才华,见他美髯拂胸,谈吐文雅,目光炯炯,爱慕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自此二人频繁接触,感情日笃,遂於1935年缔结良缘。
婚後,杨宛君停止了舞台生涯,伴随著张大千游历名山大川,跋山涉水。每当游览到优美景点时,张大千便兴奋地说:「这儿很好。」宛君忙著帮他打开画本,大千立即动笔写生。回到住处连夜作画,宛君便侍奉地陪伴左右。
画螃蟹脱身
1937年,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占领北平,後来日本兵封锁颐和园,把园中居民赶到排云殿前。日军一名大佐,把留有大胡子的张大千认成是国民党监察院长于右任,要将他押到宪兵队去。张大千辩解说:「于右任是书法家,不会画画,我是张大千,是画画的,不信我画给你看。」日军大佐点了点头,于是,张大千便打开画夹,提起画笔,醮著墨汁,几笔就勾出了一只大螃蟹,舞爪瞪眼口吐白沫。此时,日军大佐知道他确是著名画家张大千,便皮笑肉不笑地说:「你不要走的,留著画画的好。」正在这紧急关键时刻,杨宛君乘坐红十字会的汽车直闯入园中,紧跟著穿白大褂的大夫走过来说:「不行,他患了传染性肝炎,会传染的,请你们离开,医院已派专车来接他了。」日本大佐一见此情,也慌了手脚,谅他也跑不了,一挥手,宛君和大夫便挽著大千登上救护车飞快地开走了。
事後,张大千十分佩服杨宛君处变不惊、有勇有谋的胆量。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张大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画意境清丽雅逸。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他才力、学养过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无所不擅,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他和当时许多画家担负起对清初盛行的正统派复兴的责任,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统派得到中兴。
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也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最后成为了一代画宗。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荷塘》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续他的道路。
1918年来到上海后,他与兄长坐海轮东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与染织技术,不久回国。1920年他在上海拜曾熙为老师学习书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熙为他改名张猨。后经曾熙引见,又拜临川李瑞清为师研习书法。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他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百幅作品全部售完,自此以卖画为生。那时的张大千在上海艺术界一鸣惊人。但是那个年月兵荒马乱,未婚妻的退婚,使得大千的心情感到无比的郁闷,他似乎看破了世俗,再加上对佛学的钟爱,顿有出世之心,于是决定在当时的松江县禅定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张大千之名由此而来。和百日师爷一样,过了一百多天,他便还了俗。
在上海期间他作画习书,以画水仙花见长,时人谓之"张水仙",同时他开始了以石涛艺术为中心,旁及八大山人、渐江、石溪、唐寅,徐渭、陈淳等人的研习。对于石涛他尤为推崇,他用了大量精力去学习石涛的绘画艺术,把石涛的艺术比喻成万里长城。他还从李瑞清之弟李筠庵学会仿制古画的方法,并做了许多石涛的赝品,曾多次骗过程霖生。石涛画境变化无尽,新颖怪奇而又法度严谨,大千正是通过石涛而涵泳了唐宋元明百家之长。在二十年代的上海他获得了"石涛专家"的美誉。
三十年代,他艺术更是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1936年他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在南京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在此时创作了传世名作《中郎授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很快日寇就占领了北平,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大千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他拒绝了担任日华艺术画院院长及日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职位,并拒绝了借出所藏明清书画。由于在言论上表示了对日寇侵略罪行的不满,被日本宪兵队关押了一个多月。随后他又回到了四川,这时的风格略脱八大山人、石涛的粗犷写意而趋于唐寅、沈周的细润华滋。
张大千因受曾、李二师影响,曾广泛学习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绘画,尤得石涛等大师神髓,被国内外艺坛称为“当代石涛”。其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走兽等,无所不工。其工笔写意,俱臻妙境。特善写荷花,独树一帜。20年代,他与其兄张善子,被称为中国画坛的“蜀中二雄”。30年代,他与北方大画家溥儒(心畲)齐名,被称为中国画苑的“南张北溥”,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教授。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40年代,张大千自费赴敦煌,耗时三年大量临摹了石窟壁画,并将之宣传介绍,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1942年,春末,他决定举家赴敦煌临摹壁画。在敦煌的生活是艰苦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住在与世隔绝的石洞子里对于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但对于一个艺术家却可能是有益的。大千在此时画风为之一变,他善用复笔重色,笔力也变得丰厚浓重。可以说在敦煌时期对他风格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考察莫高窟的壁画佛像,还对莫高窟进行了编号,成为了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人,为保存文化遗产做了积极的贡献。他还到达青海西宁,邀请藏族画师共同赴敦煌协助临摹工作。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对摹品的负责,每幅画上都注明了画家的名字,凡与他合作也注明了作者的名字,所以在他许多临摹的敦煌壁画中都标有"番僧某某同画"。两年后他结束了在莫高窟的临摹工作,同时开始了对安西榆林窟的临摹工作。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执行馆长罗华庆指出,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内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张大千剥损的壁画位于进门甬道,据介绍,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甬道的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层层剥画的断面。据记载,这座石窟历时29年才筑成,平均一年掘进一米,而张大千在短时间内使它大大改观。如此典型的被他剥损壁画的石窟还有第108窟、454窟等。
在离开莫高窟后,他花了大量时间对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的壁画代表作及雕塑进行了临摹,共有摹品共记三百多幅。
这一年八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在兰州举行,随后在成都等城市展出深受好评,第二年三月,他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四月,四川美术协会出版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特集》、《敦煌临摹白描画》,算是对这一时期成果的肯定。
1945年在成都北郊昭觉寺完成巨幅作品《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这年八月抗战胜利日寇投降,张大千欣喜若狂,他取消了赴新疆考察石窟的计划,与十一月从四川乘飞机去北京。
1949年,张大千赴印度展出书画,此后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并在世界各地频频举办个人画展。他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与西画泰斗毕加索齐名,被称为了“东张西毕”。他荣获了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并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
张大千是位旅行家,旅行不仅可以陶冶情趣,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美学观念的层次上体会山水、花鸟,禽兽,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意识与丰富的创作题材。他从青年时代到老年时期足迹遍布了祖国各地,游资阳;登峨嵋,临敦煌;之康定,到了晚年更是游历列国,穿梭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
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台湾,从此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在国外期间他的一首诗句写道:"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出淡淡的乡愁,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1951年他终于来到了印度,在印度期间他临摹研习了印度的石窟壁画,还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风景胜地大吉岭居住了一段时间。其后他辗转于香港、台北、日本等地开画展。在东南亚颇有声誉。但是对志在行万里路的大千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1953年五十四岁的画家来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南美,为了不使名画落到外国人的手中,他低价把所藏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文物卖给了大陆,由国家文物局收购,使国宝回到了祖国。一方面在风光明媚的巴西他在新购土地上大兴土木,布置园林,取名为摩洁山园,后来回到了台湾又为新宅取名"摩耶精舍",画画,写字,读佛经,过着空闲淡雅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在美国、香港、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办画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特颁赠七十六岁的张大千人文博士学位,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在法国他会见了毕加索,我们不知道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名人相遇的情景,但是两位艺术大师能够在同一时间空间会面,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化的幸事。
张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从事中国画的开拓与创新,在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泼墨、泼彩、泼写兼施等新貌,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广泛而深远。张大干长期旅居海外,爱国怀乡之心浓烈。1976年,返回台北定居,完成巨作《庐山图》后,不幸于1983年4月2日病逝,享年85岁。
张大千年表
1899年 已亥
农历四月初一(5月10日)生于四川内江。父怀忠,母曾氏友贞,兄弟十人,另有一姐。行八,乳名小八,名正权,又名权。
1904年 甲辰 6岁
从姐琼枝识字,读《三字经》等启蒙读物。
1905年 已巳 7岁
从四哥文修习字,读《千家诗》。
1907年 丁末 9岁
随姐从母习画,母曾氏善绘民间剪纸花卉。
1911年 辛亥 13岁
9月就读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华美初等小学)。
1914年 甲寅 16岁
就读重庆求精中学,后转江津中学。
1916年 丙辰 18岁
暑假与同学徒步返内江,途中遭匪徒绑架,迫为师爷,经百日才脱离匪穴。冬,与表姐谢舜华定亲。
1917年,丁巳 19岁
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时二哥张善孖也在日本。
1918年,戊午 20岁
闻未婚妻谢舜华病故,特从日本回上海,欲赴内江吊祭,因兵乱,交通阻塞,奉善孖兄命,重返日本,继续学业。
1919年 已未 21岁
夏,完成学业,由日本返沪。秋,拜上海名书法家曾熙、李瑞清为师。曾熙为其取艺名爰,字季爰。念未婚妻谢舜华去世,至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师事住持逸琳法师,法名大千。三月后还俗。
1920年 庚申 22岁
春,返川与曾正蓉完婚。婚后赴沪。同年9月12日,李瑞清病故,享年54岁。
作《次回先生诗意图》,署名啼鹃。啼鹃是张大千早年署名之一。
1921年 辛酉 23岁
春,借寓上海李薇庄宅。与李秋君定交。秋君名祖云,别号瓯湘馆主。在三师叔(李筠庵)的影响下,开始临仿石涛画迹,仿石涛册页一开,瞒过前辈画师黄宾虹。
1922年 壬戌 24岁
是年,作北魏《张玄墓志》集联,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凡数十联。
1923年 癸亥 25岁
张怀忠夫妇率家人由内江迁居江苏松江府华亭县。与王个簃定交。
1924年 甲子 26岁
春,善孖奉调入京,任总统府咨议。随兄弟初次入京,与汪慎生定交。仿作金冬心、石涛、八大、渐江扇面四帧赠汪慎生。父张怀忠病逝松江。秋,应邀参加上海文人雅集“秋英会”,结识常州词人谢玉芩、上海画家郑曼青,并与谢玉芩结为知友。
1925年 乙丑 27岁
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首次画展,由李秋君主持。展品100幅,每幅20大洋,购画者一律编号抽签取画。
1926年 丙寅 28岁
农历乙丑冬月21日,应周梦公之嘱,为其妾素兰作白描像署名啼鹃。3月21日,上海《申报》刊登《张季蝯卖画》启示。仲夏,在曾熙家结识温州籍篆刻家方介堪。
1927年 丁卯 29岁
临曾熙所藏《石涛小像》,曾师为之题跋。应张群函购,先后仿作石涛、金冬心笔意山水扇面两帧。与善孖首次游黄山,时黄山尚未开发,出资雇民工开路导引。参加“寒之友”画会,会友有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黄宾虹等。秋,应日本友人之邀赴汉城游金刚山。与韩国姑娘池春红定情。
1928年 戊辰 30岁
春,与善孖、马骀、俞剑华、黄宾虹诸人组织“烂漫社”,刊行《烂漫画集》。5月,与善孖、郎静山等人倡建“黄社”。二赴北平,与余叔岩结识。在陈半丁家中,结识旧王孙兼书画名家溥心畲。冬,池春红来信,作长诗《春娘曲》,并赴汉城相会。
1929年 乙巳 31岁
春,汉城返沪。《蜀中三张画册》出版(三张者,张善孖、张大千及九弟张君绶)。被聘全国美展干事会员,与叶恭绰定交,同时结识徐悲鸿。出席全国第一届美展,作三十自画像,遍征上海名家题咏。
1930年 庚午 32岁
与善孖合作《十二金钗》,曾熙提款。夏,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张大千大风堂收藏的《大涤子山水册》三册;中华书局出版《大风堂原藏石涛和尚山水集》。秋,参加“天马会”第八次美展。曾熙病故享年70岁。
1931年 辛未 33岁
扶曾师灵柩归葬衡阳。与善孖、郑曼青等人同为赴日中国画展代表。9月,与善孖及门生张旭明、吴子京、慕凌飞二上黄山。南游广州,与黄君壁定交。
1932年,壬申 34岁
与善孖、黄宾虹、谢玉芩等人同游浦东顾氏园观桃。黄宾虹作《平远山水图》及诗八首相赠。与叶恭绰、吴湖帆同游苏州,组织成立“正社书画会”。移居苏州网师园。
1933年,癸酉 35岁
春节,邀章太炎、叶恭绰、陈石遗、李印泉等前辈欢聚网师园。徐悲鸿组织“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赴法展出,内有张大千所作《金荷》一幅,被法国政府收购。
赴北平,小住颐和园听鹂馆。11月赴岭南,游罗浮山、鼎湖、阳朔。《仿石涛山水》册页二幅赠张群。
1934年 甲戌 36岁
与善孖北上。客居听鹂馆,馆内有“蝴蝶会”之举,与会者有王梦白、于非闇、何亚农、汤尔和等人。9月9日,中山公园举办“正社画展”,内有他的作品40件。与善孖同游华山。张善孖、叶恭绰加入“正社”。冬,纳天桥京韵大鼓艺人杨宛君(艺名花秀舫)为三夫人。
1935年,乙亥 37岁
应徐悲鸿之聘,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与徐悲鸿、谢稚柳及中大艺术科学生同上黄山。母曾友贞病逝郎溪。在网师园设宴招待叶浅予等参加全国第一届漫画展览会的成员。“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在北平举行。《张大千画集》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济贫合作画展”在北平展出。
1937年 丁丑 39岁
“第二次全国美展”在南京举行,任审查委员。与谢稚柳、于非闇、黄君壁、方介堪同游雁荡山,合作《雁荡山色图》,方介堪刻“东西南北人”印。七.七卢沟桥事变,困居北平。应故宫文物陈列所之聘,任国画研究班导师。
1938年 戊寅 40岁
驻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张氏推诿不从,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会见徐悲鸿。隐居青城山上清宫。
1939年 已卯 41岁
邀黄君壁、张目寒同游剑门。为张目寒作《蜀山秦树图卷》。应黄君壁之邀同游峨眉,作《峨眉金顶合掌图》赠君壁。先后在成都、重庆举办画展。
1940年 庚辰 42岁
与赵望云相识于成都。拟赴敦煌,行至广元,兄善孖病逝重庆,赴重庆奔丧。
1941年 辛巳 43岁
重庆画展。先后出席成都“黄君壁画展”、“关山月画展”开幕式,并重金订购画作,以示祝贺。携杨宛君、张心智北上兰州。敦煌途中,结识陇中画家范振绪。在范振绪陪同下抵达敦煌,留敦煌临摹壁画。为莫高窟编号。访榆林窟,临摹壁画,年底离榆林窟,赴青海西宁。
1942年 壬午 44岁
率心智赴塔尔寺访藏画师,请教大幅画布制作工艺。携带五名藏画师返敦煌继续临摹壁画。与西北文物考察团王子云等人相识。致函谢稚柳前来相助。岁末与谢稚柳及子侄门人离莫高窟赴千佛洞考察,并为之编号。
1943年 癸未 45岁
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筹委会主任常书鸿抵达敦煌。5月1日,离莫高窟赴榆林窟,在榆林窟临摹月余。8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兰州首展。11月,返回成都,敦煌之行前后历时两年七个月。
1944年 甲申 46岁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展品44幅。“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在成都展出。夏日居青城山潜心作画。9月,率门人子侄二游峨眉。岁末在成都举办近作展。
1945年 乙酉 47岁
率李复赴大足、资阳、简阳考察石刻艺术。叶浅予夫妇借居昭觉寺,叶氏向张大千请教中国画。作丈二匹《荷花》通景大屏及《西园雅集》。在成都举办近作展。冬,取消赴新建考察石窟之行,改道北平,与于非闇举办联合画展。
1946年 丙戌 48岁
以巨资购得《江堤晚景图》,宋人《溪山无尽图》,宋张即之《杜律二首》等历代名人字画。溥心畲、谢稚柳、吴湖帆先后为无款《江堤晚景图》题跋。三上峨眉,作丈二匹山水《峨眉三顶》、《长寿山势图》赴沪举办“张大千画展”。岁末由沪赴平,作《九歌图卷》、《文会图》等。以《四季花卉》、《墨笔山水》先后参加赛那奇博物馆、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画展览”。
1947年 丁亥 49岁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在上海彩印出版。“大风堂门人画展”在上海展出。《张大千画作展》在上海展出。与杨孝慈同游西康,写生多幅,并作《西康游记》纪游诗12首。在成都举办“康巴西游纪行画展”。《西康游屐》、《大千居士近作》相继在上海出版。
1948年 戊子 50岁
在沪举办画展,展品多系工笔重彩。编印《大风堂同门录》。敦煌参议员郭永禄在甘肃省一届六次参议会上发难,指责张大千破坏敦煌千佛洞壁画。十名参议员联名附议要求“严办”。《西北日报》以《张大千何如人也》为题,披露常书鸿、窦景桩(前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为张大千辩诬声明与讲话。偕四夫人徐雯波赴港,举办画展。
1949年 已丑 51岁
甘肃省一届七次参议会作出“张大千在千佛洞无毁壁画事”的结论,但未公诸于世。
应印度美术学会邀请拟赴印画展,并顺道考察阿坚塔壁画。10月,赴台举办首次个人展。11月下旬,搭军用飞机返蓉。12月6日,携徐雯波乘军用飞机离蓉飞台。
1950年,庚寅 52岁
由港赴印,在新德里举办画展。考察临摹阿坚塔壁画。旅居大吉岭年余,诗画创作颇丰。
1951年 辛卯 53岁
在港举办画展。赴台旅游,由台静农陪同至台湾故宫博物院参观藏品。由台赴日本东京会友。
1952年 壬辰 54岁
3月,远游阿根廷。5月,返港。筹划移居南美。为筹措旅费,由徐伯郊牵线,与郑振铎联系,向大陆出售《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宋人册页等名画。徐悲鸿、叶浅予联名致信劝回大陆,婉辞。迁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洒,受到阿总统贝隆及夫人接见。
1953年 癸巳 55岁
赴美访友,王季迁、张孟休、汪亚尘等人陪同,参观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游览尼加拉瀑布。返台举办画展,结识日本山田小姐,并聘为驻日秘书。参加纽约市立京学院举办“当代中国画展览”。
1954年 甲午 56岁
迁居巴西圣保罗市。赴港举办画展,展品中有《美国尼加拉瀑布图》,甚得观众赞赏。赠画12幅给巴黎市政厅收藏。
1955年 乙未 57岁
巴西圣保罗八德园建成并命名。《大风堂名迹》(四册)在日本东京出版。“张大千书画展”在日本展出,巴黎罗佛尔宫博物馆馆长萨尔出席画展。
夫人曾正蓉、杨宛君向四川博物馆捐赠敦煌壁画摹画稿百余幅及张大千书画印章80方。
1956年 丙申 58岁
4月,于东京展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萨尔馆长观后邀张氏赴巴黎展出。6月,巴黎赛那奇博物馆展出临摹敦煌壁画,7月,在该馆东画廊举办“张大千近作展”,展品30幅。
与毕加索会晤,在法国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别墅。观画谈艺,互赠作品。西方报纸将这次会晤誉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首次旅欧,观赏西方艺术和山川风光。在巴黎期间,会见常玉、赵无极、潘玉良等华裔艺术家。
1957年 戊戌 59岁
患目疾,回八德园静养,服药疗疾之余,仍挥笔题诗作画,细笔改粗笔,力图变法。为张群影印出版《石涛十二通景屏》作序。巴黎展出《秋海棠》,荣获纽约“国际艺术协会”金奖,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在圣保罗市举办画展,威震巴西。
1959年 己亥 61岁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首次举办“张大千先生国画展”,主要展品为临摹敦煌壁画。作《故宫名画读书记》。赴法旅欧。法国国家博物馆成立永久性“中国画展览”,以作品12幅参加开幕展。
1960年 庚子 62岁
在八德园作《六十二岁自画像》寄赠港友高岭梅。4月,游台湾横贯公路。7月,应台湾故宫博物院李霖灿之求,绘敦煌历代佛手。9月应邀赴巴黎、布鲁塞尔、雅典举行巡回画展。在巴黎为郭有守狂涂册页12幅。返八德园作《蜀楚胜迹》12幅,均为老年泼墨变法之滥觞。
1961年 辛丑 63岁
日内瓦画展。赴日参加“郎静山摄影展”。新作巨幅《荷花》在巴黎赛那奇博物馆特展,纽约现代博物馆购藏。圣保罗近作展。继续创作《瀑布》,《罗浮飞云顶晓日》等泼墨山水。
1962年 壬寅 64岁
赴巴黎,下榻郭有守家,作通景屏《青城山全图》。赴东京,下榻偕乐园,作丈二匹巨幅《瑞士风景》。此二幅均为巨幅泼墨山水。夏,台北历史博物馆再次举办张大千画展,展出《四天下》泥金、泼墨巨幅山水新作。游日本横滨。香港大会堂落成,香港博物馆主办“张大千画展”,为大会堂揭幕首展。《张大千画谱》(高岭梅编)在香港出版。12月,在八德园以泼彩法试作《观泉图》。
1963年 癸卯 65岁
“张大千画展”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槟城展出。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在纽约画展中被美国《读者文摘》以14万美金高价收购。
1964年 甲辰 66岁
曼谷、科隆画展。回台北访张学良,谒阳明山溥心畲、赵守钰墓。以泼墨泼彩法作《幽谷图》,自谓“这样画可因势利导,取其自然,得其天趣”。
1965年 乙巳 67岁
伦敦画展。作大泼墨山水《山园骤雨》、《秋山图》。自谓“这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米、梁楷的泼墨法发展出来。只是吸收了西洋画的一点儿明暗处理手法而已”。
1966年 丙午 68岁
圣保罗画展。香港画展。赴香港访友。据门人林建同说,此次香港之行,甚有启发,其后“作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
1967年 丁未 69岁
美国史丹福大学博物馆,卡米尔莱克美术馆先后举办张氏近作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主办近作展。为张群八十初度精心绘制四屏通景《蜀中四天下》图,又为张目寒六十八寿辰绘制山水人物图。是年泼彩作品甚多,有《朝暾》、《雨过岚新》、《山雨欲来》。香港东方学会出版《张大千画集》。
1968年 戊辰 70岁
纽约福兰克加禄美术馆、芝加哥毛里美术馆、波士顿亚尔伯——兰敦美术馆分别举办张大千画展。在史丹福大学讲演中国画艺术。返台,接受台北《时报》记者谢家孝采访月余,谢以口述体撰写《张大千世界》,4月,由该报出版发行。四五月间为贺张群八十寿辰,积十日之功精心绘制《长江万里图》,7月,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长江万里图特展”。11月,以敦煌壁画摹本62幅捐赠台湾故宫博物馆。
1969年 己酉 71岁
赴旧金山治眼疾 ,与旅美老友侯北人、张孟休等度春节。返八德园作《杏花春雨图》赠侯北人;《泼彩青绿雪景》赠张孟休。黄君壁访八德园。由巴西迁美国卡米尔城“可以居”。洛杉矶考威美术馆展。纽约文化中心展。纽约圣约翰大学展,纽约福兰克加禄美术馆再展。波士顿亚尔伯——兰敦美术馆现展。
1970年 庚戌 72岁
目疾加重。结识台湾京剧团演员李金棠、吴兆南、郭小庄、李东原,分别赠书画。自订《张大千鬻画值例》。卡米尔莱克美术馆再展。
1971年 辛亥 73岁
春节前,迁环荜庵。旅美友人均以梅花庆贺乔迁之喜,有百本梅花之称,故是岁作“咏梅诗”。香港大会堂近作展。
1972年 壬子 74岁
右眼失明,左眼白内障手术成功。美国洛杉矶安克鲁画廊展,被授予洛杉矶“荣誉市民”。美国旧金山砥昂博物馆“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展出1928-1970年间的代表作品54幅,撰《回顾展自序》。
1973年 癸丑 75岁
与旅美老友王天循共度元旦、春节。洛杉矶恩克伦美术馆近作展。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捐赠历年创作108幅,颁赠纪念状,并举办“张大千先生创作国画回顾展”(即40年回顾展)。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画集》。
1974年 甲寅 76岁
香港大会堂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与“日本民族协会”共同主持东京中央美术馆“张大千画展”。应美国旧金山版画制作中心之约,创作了两套石版画,被提名为“驰名世界的张大千”和“张大千形象”。作根雕假山、八面观音寄赠大陆篆刻家陈巨来。
1975年 乙卯 77岁
应叶公超之约,为其辑《叶遐庵先生书画集》作序。以80幅精品参加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中西名家画展”。应约撰写《毕加索晚期创作展序》。该馆举办“张大千早期作品展”,又以60幅作品参加在汉城举办的当代画展。
1976年 丙辰 78岁
举家移居台北。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先生归国画展”,台湾教育部颁赠“艺坛宗师”匾额。台湾电影界人士吴树勋以退休金自费拍摄《张大千绘画艺术》记录影片。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选集》。
1977年 丁巳 79岁
历时5年所编的《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在港出版。将老友陈巨来历年为之所刻的印章,汇编成《安持精舍印谱》在日本出版,并为作序。台中举办近作展。在外双溪筹建“摩耶精舍”。《大风堂名迹》(四册)在台再版。
1978年 戊午 80岁
高雄画展。台南画展。汉城画展。“摩耶精舍”落成,喜迁新居。出席亚太地区博物馆会议,讲演《论敦煌壁画艺术》。作《明末四僧画展序》,《大风堂名迹再版序言》。
1979年 己未 81岁
以40幅佳作参加香港中国文化协会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三杰为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请友人、律师见证,预立遗嘱。
1980年 庚申 82岁
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书画展”。3月,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应旅日华人李海天、黄天才之约,拟作巨幅《庐山图》(高1.8米,长10米)。台北出版《张大千书画集》一二集出版。
四川出版《张大千画辑》一二三辑。
1981年 辛酉 83岁
2月,台湾博物馆举办“张大千近作展”。3月,应邀提供作品参加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画新趋势展”。7月7月,在摩耶精舍开笔绘制《庐山图》。
1982年 壬戌 84岁
元月,台北举行“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水墨彩色画展”。香港集古斋举办“张大千画展”。2月,“张善子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画展”在台展出。4月,《张大千书画集》第三集出版。全力绘制《庐山图》,劳累过度,两次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
1983年 癸亥 85岁
元月,台湾国立博物馆举办“张大千书画展”。同时举办尚未最后完成的《庐山图》特展。赵无极赴台探视。3月8日,《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出版,为大陆友人门生题赠画集12册。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于4月2日病逝。
张大千风格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他又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张大千论画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
有创造万物的特殊本领
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极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再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匀双勾,接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画说》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就它不像,那有何以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就画下来,不美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证苏轼评王摩诘的两句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近代有极多物事,为古代所没有,并非都不能入画,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画境,也就没有固定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新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古人画人物,多数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清高生活,不是以这四种为谋生道路,后人不知此意,画得愁眉苦脸,大有靠此为生,孜孜为利的样子,全无精神寄托之意,岂不可笑!梅兰菊竹,各有身份,代表与者受者的风骨性格,又是花卉画法的祖宗,想不到现在竟成了陈言滥套!现在就我个人学画的经验略写几点在下面与大家研究:
(一) 临摹 勾勒线条来就规矩法度。
(二) 写生 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
(三) 立意 人物、故事、山水、花卉,虽小景要有大寄托。
(四) 创境 自出新意,力去陈腐。
(五) 求雅 读书养性,摆脱尘俗。
(六) 求骨气,去废笔。
(七) 布局为次,气韵为先。
(八) 遗貌取神,不背原理。
(九) 笔放心闲,不得矜才使气。
(十) 揣摩前人要能脱胎换骨,不可因袭盗窃。
(十一)传情记事 如写蔡琰归汉,杨妃病齿,湓浦秋风等图。
(十二)大结构 如穆天子传,屈子离骚,唐文皇便桥会盟,郭汾阳单骑见虏等图。
--《画说》
张大千先生作品选登(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