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1906—1977)现代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奠基人。河北省束鹿县人。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协首任主席,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艺术界“走出象牙塔,来到十字街头”、“艺术为了大众”等新文化思想影响下,开始深入农村写生,创作了大量以中国画表现民间疾苦的作品,由冯玉祥配诗发表。后长期在西安从事创作,带领西北画家共同探索,形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长安画派”。
赵望云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将创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早期的农民题材绘画,表现当时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亲切生动,体现出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在当时中国画改造的潮流中具有先驱和表率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他带领西安画家深入黄河流域和林区写生,将人物与自然相结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写生画稿和创作,同时奠定了长安画派的总体风格。尽管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赵望云被荒谬地定为“右派”,以及随之而来的“文革”所受到的长期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在他带领下发生的地域性美术活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942年定居西安,以西北自然风光及多民族人文风情为本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同时他还组建画会,创办刊物,开设美术社,组织画展,成为当时西北画坛的核心人物。并培养了享誉当今画坛的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著名国画大家,以生动、新鲜、活泼的艺术风格,表现中国西部风土人情和山川气势,形成了当代中国画坛的一支劲旅。
赵望云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文化建设事业中,指导完成了西北诸多文物发掘,文化遗址保护等极有远见的工作。被文物界尊称为“西北文物事业的奠基人”。这期间,他的艺术创作更为蓬勃旺盛,足迹踏遍三秦大地,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域,被誉为“长安画派” 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赵望云晚年的艺术创作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画作意境新奇,意味隽永,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空灵洞明的气态以及诗化、音乐化的表现都被认为是从心所欲,臻于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由于赵望云以农村写生为代表的前期作品,以开创中国画反映现实生活新风气的先驱作用及后期对于长安画派的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确立了他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中开宗立派的地位。
赵望云艺术特色
赵望云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面向生活,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以人物、山水著称。作品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弋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
他所表现的题材,前人很少表现过,因而也无成法可循。这使他在写生实践中下了很大的功力。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表现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创新。他的早期作品,很重视捕捉人物的神态感情,所绘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从4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笔墨趋于成熟,不论随意挥洒,还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备。50年代以后的作品,笔墨技巧已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线条刚柔相济,墨色溶化滋润。
赵望云的写生,早年多画人物,后来逐渐以山水为主。但是他画山水也是旨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与人物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很少画纯风景性质的山水画,更不画闲情逸致的骚人雅士和达官仕女。他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劳苦换得,风景的优美,亦多因为人的活动 ”。所以他能根据不同的题材、环境、运用娴熟的多变的表现方法来描绘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象。
赵望云除了对现代山水、人物画方面取得成就之外,对于家畜动物的描绘也有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所以解放前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赵望驴”。当今画驴名家黄胄,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而有所发展的。
赵望云虽没有在艺术院校任教,但他对培养艺术人材,倾注了不少心血,当今国坛名家如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人,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赵望云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郭沫若早在40年代初就写诗评价到:
“画法无中西,法由心所造。慧者师自然,着手自成妙。
国画叹陵夷,儿戏殊可笑。江山万木新,人物恒释道。
独我望云子,别开生面貌。我手写我心,时代维妙肖。
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赵先生的创作在当代中国的革新里面起着一种‘酵母’的作用,他是在不断的先前开拓。开拓的过程里面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完全成熟,他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这种‘酵母’只要取出一小块来,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发展。”(李松涛语)
赵望云先生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