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又称笔触,又称用笔,又称笔道。有意的点线称为有笔意。
中锋侧锋而种笔。中锋笔饱满圆厚。侧锋笔方拙而峭利。
笔与起笔。一条线开始,应该叫落笔,一条线收尾,应该叫起笔。
一条线的落笔起笔都不需太尖,落笔有顿挫,起笔有收住。
每一条线两头有顿挫收住,中间也要有变化,就是有轻细重粗,提按停旋转折顿挫等。
拖与送:依势顺拖为拖,取其滑顺。送笔与顺笔,反为送,取其粗糙有劲。
顺与拖,逆与送相似而性不同,顺逆是从行笔方向而言。拖送是从行笔时笔与纸的角度而言。
勾勒:用较细的线条,有力的钩出物体的轮廓和细部分。只宜瘦劲,不宜粗松。
皴与擦:皴是一种有疏密有粗细的丛线,需粗连而不叠乱,需参差情调依一致。擦比皴更干更毛。有些不像线,有时加在皴上或平石上增加质感。
快与慢:用笔的速度可慢,或速慢兼有。或彼此互有勿少。方显得有神采,而少放纵。
(待续......)
清末遗老-张鹏侣先生简介
张鹏侣,男,安徽阜阳人,出生于1898年3月,1994年病逝,终年96岁。中国写意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学有很深的研究。曾任太和县人大代表和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社会职务,被成为“农民艺术家”。 张鹏侣先生先年从医,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参与创办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独到的研究和建树,一生中自创诸多中医单方,悬壶济世多年,为当地百姓解除无数例疑难杂症,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张鹏侣先生擅长写意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翎毛、界画等诸多画种几乎无不涉猎。精书法、通文史。张先生作画从不挑选工具、纸张,主张:“擅画不择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纸、或布、或绢。他的一生遵循“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理念,为当地普通老百姓创作出大量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鹏侣先生为明尚书鹤鸣的后人,曾祖父张思洽清代安徽著名画家,自幼随母习画,10岁所作的八仙、神仙图就被乡人所喜爱,被称之为神童。杭战期间曾在蚌埠、界首、鹿色、郑州等地义卖,为抗日将士暮捐。为躲避日冠迫害,在太和农村关集买了几亩地,举家迁移到此,一直到病故。带出了大批的农民画家,不计学资。张先生一生清贫,性格高傲清高,与世无争,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工书善文,人物、山水、花鸟皆精,所作山水气势险峻,笔调雄健、厚实,浑然一体得元人之韵。人物画勾勒率意、准确洒脱,干湿浓淡,一气呵成。花鸟画更是水墨淋漓,墨色变化丰富,其作画,绘画工具随地可取,把墨倒入脸盆中,加上清水,用擦桌布沾满墨水,往纸上擦几下、再用笔勾勾,一幅画就成了,就如其常教导我们学生的“善画不择笔”,可见其深厚的功力。张先生不仅在书画界德艺双馨,张老一生勤奋,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可惜,大部分在文革期间被毁。所剩无几。
温馨提示: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原创稿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此稿件从事任何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和原作者,否则本网站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