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会员注册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

2018中国冰雪画派新疆行系列报道

首   页 书画艺术动态 历代山水名家 当代山水名家 网站推荐画家 实力派画家推荐 理论之窗
各地美协组织 展销大厅 书画定制 国画山水流派 艺海趣闻轶事 书画收藏指南 合作交流
      当代山水画名家
白雪石 傅家宝 郭公达
刘继潮 章 飚 裴家同
朱松发 朱修立 陈玉峰
张自生 朱 冰 张卫平
  更多
      历代山水画名家
展子虔 李思训 李昭道
王 维 关 仝 荆 浩
巨 然 郭 熙 李 成
米 芾 王希孟 张择端
范 宽 马 远 夏 圭
李 唐 刘松年 王 蒙
倪 瓒 赵孟頫 黄公望
仇英 查士标 唐 寅
文徵明 董其昌 朱耷
龚贤 梅清 石 涛
王 翚 王时敏 吴石仙
萧云从 王原祁 吴 历
  更多
      书画收藏指南
2009年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市场价格状况统计
教你如何欣赏国画
教你如何收藏国画和鉴别真伪
书画的鉴赏、保养与收藏
书画的鉴赏、保养与收藏
悬挂字画的窍门
如何保存收藏的字画
书画收藏家成长秘笈:三大基本功七项注意
投资书画“四字方针”
当代书画收藏进阶
书画收藏五忌
字画收藏小知识
怎样选择书画收藏品
收藏名家书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收藏“四忌”
收藏中国书画最好不装裱 画心保存有利长期保护
文房用品的品位身价
平民收藏如何捡漏
提高鉴赏能力 艺术品投资:长假修炼内功好时机
非理性投机都会失败 艺术市场绝非股票市场
北强南弱 艺术品市场区分南北值得商榷
赝品书画并非全是“劣品”
宋元书画为何屡以天价成交?
小印章有大乾坤:如何判断一枚印章的价值?
艺术品秋拍3看门道 书画投资:细节决定成败
市场亮点:大名家女性题材画是收藏上好之选
艺术要与聪明的钱结合?
粉彩瓷板作品《黄山四千仞》拍出680万元高价
民企进入艺术品市场最盼资金安全
郭庆祥谈清代皇家宫廷艺术收藏品
圆明园海外寻宝 大英博物馆担心中国追讨文物
骗子模仿书画家范曾声音 卖假“奇石”等行骗
艺术品秋拍3看门道 书画投资:细节决定成败
万达10年:斥巨资收藏名画期待丰厚回报
今日中国艺术市场当真回暖了吗?
中国艺术拍卖企业距离“垄断寡头”有多远?
  更多
      各地美协组织
安徽省淮北市巾帼画会
安徽省宿州市美术家协会
安徽省宿州市青年书画家协会
安徽省芜湖市美术家协会
安徽省宣城市美术家协会
安徽省池州市青年美协会员名单
安徽省池州市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周口市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漯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新乡市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工作会议磐安召开
山东省五莲县美术家协会
  更多
 
    麦积壁画:如凤凰浴火穿越千年涅槃重生
麦积壁画:如凤凰浴火穿越千年涅槃重生
作者:兰州晨报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加入时间2010-1-28 16:11:42

   

       15年,杨晓东用苦行僧般临摹的方式,将麦积山石窟中濒临消失的珍贵壁画抢救保护下来。那些沉睡在高山洞窟里达千年之久的画作,如凤凰浴火,穿越了千年,迎来涅槃重生。

  2010年1月26日,“杨晓东临摹麦积山壁画展”在省博物馆开展,50余幅精美的壁画摹本展现了天水麦积山石窟的独特艺术价值,让更多人领略了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的内涵。

  渐渐消失的壁画

  深冬,通往麦积山风景区的公路上少了旅游旺季的车水马龙。位于天水市东南方向48公里处,麦积山隐匿在淡淡的冷雾之中。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高山林区中的一座孤峰,因状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山体海拔1742米,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气候多雨阴湿。

  2010年1月,空寂的景区里鲜有游人。抬头仰望,陡峭的绝壁上是朱红色曲折的“之”字形凌空栈道。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穿凿于数十米高的崖壁之上,现在大多铁门紧锁,每个洞窟内侧都架设着监控器和温湿度测试仪。

  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194个,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窟内保存了从4世纪末至19世纪约1600年间的壁画共1300多平方米,此外还有泥塑、石雕等文物共7000余件,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很多洞窟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大多在20到80米高的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据《太平广记》记载:“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是神力。”

  沿着陡峭的足有半米高的石阶、木梯拾级而上,仰头可见高悬于石壁之上的斑驳的画卷,边角处已经大片碎裂脱落,露出了赭红色的山体;透过细密的铁网可以窥伺幽暗的洞窟中姿态各异的佛像以及四壁剥蚀隐现的壁画,洞窟下部散落着虔诚者投入的纸币和硬币。

  山腰处半开放的长廊中,巨大的佛像横向排列,背部墙体上的壁画轮廓清晰纤细、色彩鲜明,但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墙体有的被烟火熏黑了一片,有的残破龟裂,有的甚至被刻下了模糊难辨的字句。“解放前,洞窟里一度住过人,当时保护不力,导致石窟里壁画、泥塑等文物损毁严重。”一位石窟看护人员告诉记者。

  在自然不可抗力的作用下,麦积山壁画正渐渐消失。部分图案的色彩,历经上千年的氧化风蚀,已蜕变成了黑色、铅灰色或褐色。

127窟中的瑰宝

  1月14日下午,山脚下的办公室里,熏黑的搪瓷茶缸在小电炉子上嗞嗞冒着热气,即便如此,房子里还是十分湿冷,说话都冒着白气儿。麦积山工作人员老李坐在电脑前仔细观看着山上各个角落的监控录像,这是他每天的工作之一。另外一项工作是检查洞窟:沿着栈道检查每一个洞窟防护门是否完好,窟内是否被丢弃了杂物,还要观测洞窟内的温度和湿度,有异常的话要打开窟门进去检查。

  在山腰平台处做防紫外线辐射的实验玻璃,仍旧完好地悬在半空中。“如果防紫外线玻璃有保护效果的话,以后露天的佛像将会被玻璃罩起来。”老李说,“不对外开放的洞窟才是最珍贵的,里面场面更气派。”

  “以127号大石窟为首的30多个特级洞窟位于西上区,看一次要四百元到五百元不等。”接待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迄今为止,127窟保存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型经变画。

  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或者在谈论敦煌艺术的时候,我们会经常遇到“经变”这个词。“经变”中的“经”是佛经,变是“变相”或“变现”,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经变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与北朝时期流行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不同,它们不是提供给僧侣们坐禅观想用的,而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

  佛经的数量浩如烟海,其中的内容又很深奥。对于一般信徒来说,长时间地讲解佛教理论是很枯燥的事情。为了弘扬佛法,必须吸引更多的听众,就不得不使讲解的方式通俗化,还要多穿插故事,多渲染。于是“俗讲”在寺院中流行起来了。“北魏时期,天水麦积山的127窟里已经有了简单的经变画,比敦煌莫高窟隋代中期石窟中出现的经变画创作的年代更久远、规模也很恢宏、大气。”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赵振川说。“127窟里的壁画规模宏大、内容更为丰富,是麦积山石窟中的文化瑰宝,它也和其他洞窟里的壁画一样,面临着即将损毁消失的厄运,所以我们组织所里优秀画家从1995年就开始抢救性临摹保护。”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花平宁告诉记者。

  而在127窟做抢救性保护的正是临摹画师杨晓东。在他的画笔不经意的起落之间,流走了15年的韶华。

面“壁”十五年

  杨晓东的宿舍在麦积山对面百余米远的半山坡上,透过窗子,便可以看到静谧的麦积山。

  2010年1月,一个普通的清晨,匆匆吃过早饭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杨晓东如过去的15年一样,提着水壶,背包里装上了一天的干粮——方便面、牛奶和香肠,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上栈道,钻进了麦积山石窟127窟,开始了一天的壁画临摹工作。

  “从宿舍到127窟大概要40多分钟。”身材微胖的杨晓东一边飞快地走在木梯上一边笑着说,“每天早晚各爬一次山,可以赏风景、多思考,另外对身体也是一种锻炼。”他仿佛一个苦行僧一样穿行在曲折的山路之中,走过了5000多个日夜。

  打开127窟外面一道朱红色的大门,里面还有一道钢制的铁栅门。“这是特窟,所以有两道门保护着。”杨晓东说。4米多高的洞窟内,木板和铁管搭建而成的两米高的脚手架环绕着一尊北魏时期的佛像。脚手架上面,就是画师杨晓东工作的地方。洞窟内一盏节能灯在幽暗的洞窟里散发着阴柔的冷光,四壁和穹顶的大型经变画隐隐可见。桌子上散乱着画笔、调色盘和颜料。

  墙角悬挂着湿度测试仪,上面的墙体大面积剥脱,已经露出了暗红色的岩土,壁画边缘有水流冲刷过的痕迹。“壁画最大的威胁就是潮湿。以前山上的溪水渗透进来,严重损毁了壁画,127窟最为明显,在洞窟内放抽湿机,每天至少抽出一盆水。后来所里将山上的溪水引流,渐渐才有了改观。但气候潮湿,要想避免壁画遭受更大的损毁,只有临摹下来。”杨晓东说。“你看,这里老鼠闹得也挺严重的。”杨晓东举起一支被啃噬得破损不堪的颜料说,“还有的时候一掀开画板,一条蛇就盘踞在下面吐着芯子。”

  在被那些蒙尘的佛像和斑驳的壁画所包围、被鼠蛇所侵扰的孤独日子里,杨晓东从最初的害怕、拒绝,渐渐地接受甚至喜欢上了洞窟里的一切。“是麦积山壁画深邃的艺术内涵震撼了我,壁画上鲜活而有意境的画面越看越让人神往。我当时给自己立下了决心:一定要把127窟里的壁画全部临摹下来!”

  每天,杨晓东来到洞窟后的第一件事是静坐。

  “我就面对着当天要画的壁画局部反复看,人物的五官、发髻、衣着和动态等等,至少要看上半个小时,有时还要参考当时的文献来判断模糊缺损处原作的状态,再动笔还原出来。”

  《西方净土变》是杨晓东在127窟内临摹的第一幅巨作。

  这幅壁画是我国石窟寺中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为翔实的一幅经变壁画。画中人物、建筑、树木、花卉等应有尽有,宝盖、殿堂、高台栏杆城墙等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画中人物形态灵活、惟妙惟肖,纤细的眉眼处细腻的笔锋至今看来仍颇为传神。

  “面对这幅壁画,我不知道自己琢磨、观察过多少遍了。有时感觉自己融入了壁画中的角色,能从整个壁画前呼后应、情节关联的情景中,真切体会神情各异的人物的状态。”杨晓东说。

  渐渐地,他感觉自己不是在临摹绘画,而是在心的引领下,用画笔去感悟和朝圣。

  “总面积近10平方米的《西方净土变》1∶1原作临摹一共历时两年半才完工。”杨晓东说。

  “最难临摹的当属穹顶的《东王公西王母遨游太空》一幅。要把脚手架支高躺在上面仔细观察,再翻转身来在画板上根据记忆一点点临摹下来。画面的比例要精准,有的时候容易忘记,反反复复几个来回甚至一天才能画出一个人的局部。”

  从23岁开始,杨晓东便在这麦垛一样的山崖中幽暗的洞窟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调色、上彩、临摹绘画,千百次地琢磨,思索。这15年,是他面壁修行的15年。

  古壁佛画苦难工。古壁画的临摹,并不像一般的绘画那样简单轻松。15年的临摹生涯,让他对壁画临摹及壁画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临摹古代壁画,不是机械地照搬和照猫画虎式的单纯摹仿,而是研究、认识、创造的过程,没有深入的研究,就不会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没有认识也就无法临出成功的壁画作品,更难找到正确的艺术方向。

  15年,在历史中是微小得可以忽略的刻度,但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却又是如此漫长。为了抢救珍稀的壁画,杨晓东用手中的画笔与时光赛跑,抢救性地临摹完成了127窟《西方净土变》、《子本生》、《七佛图》、《萨垂那舍身饲虎》、《东王公西王母遨游太空》、《涅槃经变》和《维摩经变》以及135 窟的北魏时期的《一佛二菩萨》等上百平方米经典画作,其中10平方米以上的鸿篇巨制达7幅。

  “现在我觉得自己能天天守着麦积山壁画,是一种幸福,我已经把这里当做家了,能坚持15年,我觉得就是一个‘迷’字支撑着我。”杨晓东笑着说。

穿越千年的涅槃

  “再现北朝壁画巅峰之作——杨晓东临摹麦积山壁画展”日前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这是继2010年1月1日至10日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首展之后的第二站。“通过展览,希望人们对这些古代壁画所蕴含的艺术元素和其表现的经典文化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将对麦积山石窟的宣传起到重要意义。”杨晓东说,“随后,麦积山壁画将在北京展出,并于2012年赴日本展出。”

  127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七佛图》、《萨垂那舍身饲虎》等近百平方米北朝大型壁画,由于其题材广泛、年代久远、艺术水平高超、场面宏大,在国内极为罕见,被吴作人、常书鸿、段文杰等专家称为“中国之最”。敦煌艺术研究所前任所长关友惠先生、敦煌壁画专家范兴儒先生、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王宏恩先生也都给予了杨晓东很高的评价。

  “杨晓东临摹的过程中我去洞窟里看过,环境很艰苦。他能踏实地研究、临摹佛文化的经变图,能从如此残破不清的壁画中整理出如此完整的图画,对国家文物的拯救与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国勇告诉记者。

  在西安的展览上,曾有一名年逾古稀的老者握着他的手说:“孩子,张大千是临摹壁画的第一人,你是第二!”

  现任甘肃省装帧学会会长、兰州交大博文学院艺术系主任的宋武征说:“杨晓东临摹的壁画作品,不仅使麦积壁画这批稀世瑰宝得以永久传世成为可能,也为其重放异彩创造了条件。”

  天水市市长李文卿在开幕致词中表示,画展对于进一步推进天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经历 1600余年后能大量保护完整的文物已实属不易。同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麦积山山体加固、栈道维修,到近几年渗水灌浆工程的启动,都显露了文物保护的迫切性,但由于经费严重缺乏,难以实施系统性可持续的保护方案,文物保护只能停留在选择性地抢救重点洞窟内濒临严重病害的壁画和佛像。而这其中,壁画保护显得更为紧迫。”杨晓东说。

  1月21日夜里,杨晓东在宿舍门口凭栏眺望。不远处的麦积山矗立在朦胧的夜色之中,身影巨大而沉默。临摹的画作已于当天提前运往兰州,第二天一大早,他也要赶赴兰州准备展览,此刻他的心情有些激动,脑海中还在反复斟酌着布展的细节。

  而那些沉睡在洞窟里的麦积壁画如凤凰浴火,穿越了千年,迎来涅槃重生。

  本报记者 郑志成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搜藏网 福建美术在线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更多友情链接

网站版权持有人:中国 山水画艺术网

页面浏览设置:1024×768分辨率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山水画艺术网    本站网址www.zgsshw.cn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部电话:13805590554   电子信箱:6-0-8@163.com  工作专用QQ:384169963    2522440660    

办公微信:zgsshw  法律维权: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  皖ICP备11008522号-1   备案图标.png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