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景
人既画完全,少不了还要配些景物,以分类配之。分古分今,分内分外,分市井分农村,分机官,分群众,分四时,分环境,这些配合法,我千言万语也说不完,必须临时随景再配,我想各位同学都能思想得来,没有多大差别,我也不说了。
叙:题字
有横写的有竖写的,有穿插写的,有代左写的。这是写在画中画内,仿是景物故有的有繁中增繁写的,有简中益简写的,总宜不伤画气为好,字的形体宜行出,不宜端楷。
题字的排行是齐头不齐脚的原则,齐头是上头平齐的,不齐脚者。下边长短多少无都论,也须得根据局式。
题上 人名二字,须得突出些,显得好看。有是高抬恭敬的意义,有时也能权变写。
谈集锦
古人曾将这一幅画当集锦来看,因为名人作画思想高远,当未画之先,将体材想的多样伟大,多意义,这是一好,构出美好的图,这是一好,笔法表现出顿挫,干湿,轻重,曲折,灵活,苍润,等等神韵,又有这些好处。再者墨好纸好,再看他挥毫之妙,如 反纵横,有顺逆立 ,侧卧拨攥等等的挥法的好处。笔行纸上似颠似狂墨泼淋漓,这些好处作的词章好,些的字体好,题的行气张法好。图张刻的好,印色好,这些等等的好处,不是集锦是个什么,好得会这样看法我们作画要时时想念道这里终有进步,终能与前人齐肩哩。
清末遗老-张鹏侣先生简介
张鹏侣,男,安徽阜阳人,出生于1898年3月,1994年病逝,终年96岁。中国写意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学有很深的研究。曾任太和县人大代表和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社会职务,被成为“农民艺术家”。 张鹏侣先生先年从医,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参与创办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独到的研究和建树,一生中自创诸多中医单方,悬壶济世多年,为当地百姓解除无数例疑难杂症,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张鹏侣先生擅长写意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翎毛、界画等诸多画种几乎无不涉猎。精书法、通文史。张先生作画从不挑选工具、纸张,主张:“擅画不择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纸、或布、或绢。他的一生遵循“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理念,为当地普通老百姓创作出大量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鹏侣先生为明尚书张鹤鸣的后人,曾祖父张思洽清代安徽著名画家,自幼随母习画,10岁所作的八仙、神仙图就被乡人所喜爱,被称之为神童。杭战期间曾在蚌埠、界首、鹿色、郑州等地义卖,为抗日将士暮捐。为躲避日冠迫害,在太和农村关集买了几亩地,举家迁移到此,一直到病故。带出了大批的农民画家,不计学资。张先生一生清贫,性格高傲清高,与世无争,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工书善文,人物、山水、花鸟皆精,所作山水气势险峻,笔调雄健、厚实,浑然一体得元人之韵。人物画勾勒率意、准确洒脱,干湿浓淡,一气呵成。花鸟画更是水墨淋漓,墨色变化丰富,其作画,绘画工具随地可取,把墨倒入脸盆中,加上清水,用擦桌布沾满墨水,往纸上擦几下、再用笔勾勾,一幅画就成了,就如其常教导我们学生的“善画不择笔”,可见其深厚的功力。张先生不仅在书画界德艺双馨,张老一生勤奋,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可惜,大部分在文革期间被毁。所剩无几。
温馨提示:本文章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原创稿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借以从事盈利性的活动。如需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并注明文章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