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房四宝”在现代大学的考场上现身。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本科生招生考试期间,在中国画系和书法系考场上,考生依旧使用着古老的书写工具:除了宣纸由校方提供,笔墨砚都需要他们自己准备。
报考书法系的考生小张自幼受外祖父熏陶爱好书法,他的书包里有一瓶墨汁、一方砚台和三枝毛笔。而报考国画专业的考生小郑则是在中学开始接触国画,平时他习惯用硬笔书写,用键盘打字,以及熟练地在苹果手机上点点画画,但是在考场上他还要用最古老的毛笔。
中国美院书法系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大学书法系,系主任沈浩教授告诉记者,考试内容是书法临摹、创作、古汉语和篆刻。今年招收本科生20人,报名人数有三四百人,多年来比例保持稳定。
与书法系考生的“清一色”相比,在国画系的考场上,铅笔和毛笔可谓平分秋色。中国美院国画系副主任韩璐教授说,今年要招近20个“毛笔考生”和30个“硬笔考生”。“我们当然希望多一些‘毛笔考生’,但是历史不可能往回走了。”
韩璐记得,自己1990年报考中国美院国画系的时候,考生用的全是毛笔,而从2000年起,考生中使用硬笔的比例在迅速增长。他觉得,这个可能与中学美术课都以西方传来的素描、速写和色彩为必考科目有直接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现代书写工具对于传统工具的挑战势不可挡。“比如说50年前,胸口别一枝钢笔是时髦的,但是在如今的‘电脑时代’,再这样打扮就显得悖时了。”
事实上,从上世纪初,毛笔就开始节节败退。浙江大学化工系离休教授谭天恩出生于1923年,他印象中10岁前还练过颜体大楷,而且按照“元旦发笔,万事大吉”的传统,要新年第一天就练。此后,他小学里练过描红,而从中学开始,学生已经不再使用毛笔,只有国文老师还在用蘸了朱墨的毛笔批改作文。
虽然大气候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硬笔考生”,国画系的老师也有扭转之术。韩璐说,系里的老师可以让学生零起点开始,从执笔控笔训练开始,再学习写生和线描,要求他们使用毛笔完成大量的作业,经过一年训练,就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毛笔。“毛笔考生”控笔能力好,但是形体表现力弱,而“硬笔考生”造型能力强,控笔能力弱,老师也会有意识地让两类学生在学习上互相沟通。
但是,毛笔的式微仍然是韩璐所担心的。“传统的书写方式、记录方式、绘画方式,很有可能作为一种历史遗迹。我都担心若干年后,学生都抱着iPad来考试了。”
从今年开始,中国美院国画系把考点从杭州推广到全国7个城市,韩璐说,他们也是希望扩大招生面以选拔好的苗子,恨不得所有考生都用毛笔考试,不但会画画,而且还会书法,会写诗。“但是这些经典的东西还在流失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传承的理由。”
而沈浩认为,目前公众对书法仍然比较重视。在教育部向中小学推出“书法进课堂”政策后,尽管受到教师编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但是可以预见毛笔的使用基础会有所扩展。“毛笔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书写工具,圆锥笔尖的弹动,就像是无声的音乐,白纸黑字,又体现出造型之美,涵养国人的性格。”
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毛笔作为书写记录的功能,几乎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直至辛亥革命以后,钢笔等硬笔传入中国,由于其实用性和携带方便的特征,硬笔迅速代替毛笔成为中国人主流的书写工具。
上世纪80年代前期兴起的群众硬笔书法热潮起,至今2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硬笔书法史的兴旺和趋向成熟。1982年,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了“青年钢笔字比赛”,首开了全国群众性硬笔书法活动的先河。此后的1984年和1985年,由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的“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竞赛”和由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发起、与中国青年报社等数家全国性媒体共同举办的“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再加上《中国钢笔书法》等一系列刊物的成立,共同开启了硬笔书法发展的热潮。
这之后,硬笔书法也陆续涌现了庞中华等一批业内好手,相关的硬笔书法字帖陆续面世,这些字帖在中小学生甚至成年人群体中受到追捧,写得一手好的硬笔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梦想。
如果说,在过去的岁月,硬笔书写只是一种个人行为,那么这三次大赛,则将硬笔书法变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从此,全国各地的硬笔书法赛事此伏彼起,迄今没有间断。
硬笔书法的发展,无疑与教育制度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则使得硬笔书法的受众极为巨大,与硬笔书法相对应的毛笔书法,虽然依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但却无疑显得小众了。
虽然硬笔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但毛笔描红却长期被提倡。但也仅仅是提倡,一方面这种描红并不能真正让孩子们掌握对毛笔的使用;另一方面,这种书法描红课只是一种形式,小学阶段还有,但中学阶段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毛笔描红早已去无踪影。近年来的“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对书法教育,尤其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建言。2011年,教育部就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先学硬笔书写,以后过渡到软笔、毛笔,还要临摹名家书法。
虽然小众,毛笔书写却走向了更为专业的学院教育。现如今的中国美院书法系,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大学书法专业,此后,全国范围内不少美术、艺术院校,大学书法专业陆续开花,而在各个院校中,与书法系休戚相关的则是中国画专业,两者遥相呼应,相辅相成,都在教学与创作中保留了对毛笔的使用。
在新中国以来几代中国画画家的记忆中,都曾有过怀揣毛笔赶考的经历。而这种情况到2000年前后,开始发生了变化。随着美术院校扩招的开始,过去几百人只取三五个人的中国画、书法专业,有了几十人招生量,要确保中国画、书法专业不至于因没有生源,就必须降低招生门槛,面对连毛笔都拿不好的考生们,很多美院不得不放弃国画的白描考试,转而参看他们的素描、色彩等西方画法的成绩,因为这些孩子对铅笔、水彩笔的运用,要远比毛笔来的自如。这些艺考的尴尬,包括八大美院在内的设立有中国画、书法专业的院校,几乎都尝过滋味。
中国画、书法专业的考试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固然是需要建立起一种相对独立的模式,将毛笔书法列为必备的基本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业界的专家表示,更重要的是强调传统文化的修养。有笔墨基础,固然能够迅速“登堂入室”,但从长远来看,大学阶段的学习可能更为重要。在不少中国画、书法专业的老师眼中,真心由衷热爱的人,总会不断地去摸索去探求,即使从大学才开始略懂堂奥,也为时不晚。尤其是中国书画,很多人随着年龄渐长,更会发现其好,这才是中国传统、中国书画的精华所在,更是不会消失的根本。
潘天寿曾经指出:“因工具材料的不同,使用工具的技法也就有不同的讲究,从而在画面上也就呈现各不相同的形式和面貌。中国传统绘画上高度发展的笔墨技巧,就是充分发挥特殊工具材料之特殊性能的结果。”从艺术角度分析,硬笔与毛笔的区别,像极了中西方绘画彼此间的关系,而潘天寿所提倡的“中西拉开距离”说与林风眠所提倡的“中西调和”说,似乎是站在了相反的两极,但他们却都推进了中国书画的发展,更推进了传统的创新。
现在全国范围内,对“书法进课堂”提倡甚嚣尘上,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我们更希望不要流于形式。在特殊的情况下,形式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先有形式、打好框架,才能更有利于发展,但书法进课堂只是一个开始,它所指向的或接下来重要的,应该是对国学、对传统、对中华文化内核的触碰和深入。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