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大概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约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的绘画则是混沌的。最早的所谓艺术始于生活实用,服务于祭祀仪式,之后又服务于政事,所谓“文以载道”,这向来是儒家统治、宗法制度的需求,不依人性、不依个人情性抒发之求,也不依艺术自足规律之绳墨。汉代末年的曹植论述过绘画对于礼教、对于政治的重要功能。“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因此,人物画先于山水、花鸟而发达起来。此时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之背景,只是当做实用的军用作战地图之用。不予重视自然不发达,这是魏晋南北朝时逐渐自觉的萌芽时期山水画的面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作过极为生动的描述:“魏晋以降,名画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当时,不管山水画得怎样幼稚,但它毕竟是开始。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山水画都被看作是中国绘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山水画的灵魂就是意境美,想要勾勒出一幅让人沉浸其中的山水画,对画家画工和天人的理解有着很高的要求。
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不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粉,皆清泪也。”山水成了诗人画家书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董其昌说得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造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山水画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也是我们的瑰宝中国画皇冠上最耀眼的珍珠!(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