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志学先生作品-圣灵之光 2004年 120x120
在这个话题展开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谈谈画派构成的基本因素,画派的形成本来就是文化的一种类相现象,中西方的画派都有相同的类相特点,而画派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同样,形成画派也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这里,我们将形成画派的一些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第一, 在同一种文化传统下所形成的一种艺术理念及认识,有大致相近的思想倾向与艺术创作观念的群体;
第二, 在同一时间段内,有主要活动聚集于同一地域的画家群体;
第三, 在一定时段内有相对稳定的环境支持,有利于艺术家群体的聚合与创作
第四, 在一定时空内,存在有大致相近的创作方法与绘画风格取向的艺术家群体;
第五, 在一定的发展时段内,有可以被公认的领军人物和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核心成员的艺术家群体。
通过以上归纳不难看出画派的出现,是绘画艺术本身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绘画创作趋向繁荣、艺术思想趋向活跃、艺术风格趋向多样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在这些特征的共同作用下,一个画派才可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
冰雪画派创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源于黑龙江,是一个揭示冷冰雪文化内涵,反映冰雪大自然为主题的艺术流派,也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画坛上形成的一个新兴艺术流派。冰雪画派的产生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为中国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然而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冰雪画派的发展也一直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支持与关注,从80年代的草创开始发展到今天已趋于完善。从冰雪画派的发展不难看出,他是由公认的领军人物和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核心成员组成的艺术家群体,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解构与重组。
一、 领军人物的学术贡献其实是对传统艺术和时代审美的一次解构与重组。
任何一个画派都离不开领军人物,之所以成为领军人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成就对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密不可分,一般在青年阶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学术基础,随着社会的关注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种发展是有章可循的。
1、 对于传统自体的一贯律的深入解构。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皆有自始至终不变的因子,这一点就决定自身的一种特性。中国画是有强烈的自身文化属性的。画家一般要若不对这种不变因子的解构就很难有新发展,关键是在解构的过程中保留了什么更具价值的元素,例如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清末基本上已经很完整了,黄宾虹也是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做了深入的解读,才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 异体互变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大家都知道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进行相互交流过程中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的进化,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就决定了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重要原因就是异体互变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新的文化元素,这种元素很好的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不变因子,和而不同,多元统一。
3、 思变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盲区,这种盲区也是自身的潜意识中存在的,只是在与异体交流中得到证实,对于异体的认识也是对自身的解构,总结实践了就有发展,反之则必然消亡。可以说早期的冰雪作品其实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样式,在不断地巡展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强化自己才得以发展。
4、 整体的协和发展。进入无妄阶段的新元素需要重新组合,基本上还是颗有待孕育的种子,自身的结构已经完善,只不过传统文化给了其一片肥沃的土壤和社会环境给了一粟温暖的阳光,这样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协调发展。
二、 局域性的文化交流唤醒了对于画派常态特征的解构与重组。
画派的常态特征与自身的组成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的中国画坛,画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画派之兴盛可谓前无古人,似乎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之兴盛已经远超过历代。但细细斟酌,不难发现,语言趋同、题材趋同、内容趋同、传统的精神趋同,造成了画派发展上的障碍。画派本身就是局域性很强的学术群体,不论他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条件,所以局域性的文化交流对于画派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不断地交流碰撞加强对于自身的解构与再认识,调整创作结构,才是当下画派急需解决的问题,冰雪画派的社会活动与学术交流中有三次重大的解构与重组,这对于冰雪画派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 基本程式解构普及,完成于上个世纪70—90年代。
2、 审美体系重组与完善,完成于90年代至2002年。
3、 扎根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下的结构孕育,自2002年至今。
在这三次大的解构与重组保留了几种不变的特质,即表现题材的地域性不变、审美追求的一致性不变、积极进取的开拓性不变、绘画传统的共通性不变、学术观点的鲜明性不变。
三、 继承、传承、创新、创造离不开对画派学术观点的解构与重组。
继承、传承、创新、创造是中国画发展的四种基本形态,画派是一个集继承、传承、创新、创造区域性学术发展机构,所以画派含金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画的发展。搞创作的人都知道,一张作品不外乎形式、语言和内容。关键的问题在于形式、语言、题材的价值挖掘。一位学者曾说道,“天才和庸才的区别在于程式”,我相信程式有助于自我艺术的完善和普及,但发展还是要寻求程式产生的根源。继承者多依附于程式,传承者则在程式化的拓展了形式内容和题材,求创新者当然会缕清程式的来源根据自身的感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程式,创造者往往一反常态,抱着不疯魔不成活的理念,以的全新的艺术感官,屹立于艺术之林。而不论以是哪种形态的存在,他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的挖掘就是要对当下画派学术核心的解构。值的挖掘的东西多了,中国画就发展了,画派也传承了下来。画派有很强的地域文化根基,学术观点也不尽相同,对于画派学术体系的解构和重组自然成了当下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途径。冰雪画派的学术结构大家可以参考2010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卢平女士主编的《冰雪画派》一书,上下两册。
四、 自发、普及、高等的人才培养阶段也是对时代文化现象的一次解构与重组。
画派构成的基本因素不同,所以培养人才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画派是抓现成的,有的画派是共同组建的一个组合,有的画派则需要自身一步步的挖掘、培养、推广。从画派代表人物的成长经历就不难看出时代特征。今天社会发展已经是多年以前不可想象的,媒体都发展到自媒体时代了,我们现在开着会,一会儿就有人拍个照片写几句话就给发出去了。画派的发展过程也是对这个时代文化的解读。在画家这个群体里流传这样一个词“出来了”,可以理解为画出来了,也以理解为走出来了,当然这个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个时期出来的标准当然都不一样。改革开放初期媒体相对还不发达,传播主要途径还是还是以平面媒介为主,但凡有新东西,人们总会跃跃欲试,自发的就会形成区域式的舆论,民间的自发式教学和院校科班教学构成了那个时代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画院教学体制的建立对于中国画派的发展和普及也起了重要作用,严格意义上讲画院教学、画派教学是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有力补充。冰雪画派的教学从80年代的自发培训到进入北京画院的第一次专业性的普及发展,再到今天高等院校学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无疑不是对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一次解构与重组。
五、 进入艺术资本时代后,区域画派普遍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其主要原因是画派解构与重组的学术性力度还不够,代表性人物的挖掘开发还不够。
当下是一个艺术资本时代,单单靠几个明星画家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区域性画派已经严重缺乏艺术资本的有力支撑,自媒体爆发时代需要资本运作者有很强的类相及推广能力,画派无疑给资本运作提供好了优质的类相服务,当下中国主要画派的发展格局正在确立,各画派之间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所以提高认识、重视战略与规划管理,强化市场管理,重视人才培养与市场主体的能力建设尤其重要。区域画派市场的支撑体系普遍发育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画派的发展。画派绘画及其精神取向与区域文化传统及其精神的融合度不够,或者是说,区域画派对区域文化传统及其文化精神的挖掘及反映还不够,也是影响画派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构兄弟画派看自身,打造好自身的学术力度,确实有利的挖掘出有潜力的新生代代表人物,是当下画派发展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新时代画派的发展是一个课题,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画派,也是中国文化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美术事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关注。
加宏杰 写于北京
2014年5月29日

本文作者加宏杰简介
加宏杰,1980年生于山西稷山,毕业于山西运城学院美术系,深造于太原师范学院国画专业,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于志学冰雪画工作室。2004年作品《柿魂》、《根》荣获山西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黄土魂•中国情》中国画大展二等奖;


本文作者加宏杰作品欣赏
温馨提示:本文章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原创稿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借以从事盈利性的活动。如需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并注明文章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