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地區舊稱「吳中」、「吳郡」,元末政局紛亂,大批文人雅士遷移江南,避居蘇州。明太祖朱元璋逐元而有天下,為了鞏固皇朝,實行君主集權政策。由於出身吳地之張士誠曾與朱元璋各自抗元,角逐中原,故明朝成立後,蘇州百姓在政治與經濟上備受壓迫,與沈周父、祖輩時有往來的文人藝術家如陳汝言、王蒙、徐賁、王紱等,先後均遭朝廷藉故殺害或流放。在此專制統治的風氣之下,明代早期蘇州文士紛紛寄情山林庭園,以詩書畫自娛,筆墨風格雖追隨元四大家,但逐漸變元人疏簡放逸為文雅蘊藉,為當時文人逸士思想與生活的寫照。當時書畫家的代表人物有沈貞吉、沈恒吉、杜瓊、劉玨、姚綬等人,均以詩畫聞名吳中,堪稱「吳門先驅」。其中,沈貞吉、恒吉是沈周之伯、父, 而杜瓊、劉玨則與沈周亦師亦友,他們的藝術風貌對沈周的詩文書畫均有所影響。
明代中期,蘇州工商經濟逐漸復甦,民眾生活日益富裕,文化藝術隨之振興。此時,深具文化藝術涵養的吳門文士如沈周、吳寬、黃雲、李應禎、史鑑、祝允明、文徵明等,經常群聚詩畫酬唱,飲宴遊園、品賞鑑藏。他們彼此或為師生、姻親、世交,形成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與團體。在這種文化氛圍的薰陶下,遂孕育出沈周精湛的書畫藝術,成為當時藝壇的祭酒,影響後世甚鉅。
沈周詩書畫均精,尤以繪畫最為人稱道。沈周的繪畫師承始自家學,後入杜瓊門下,又因家藏甚豐,藉臨摹古畫汲取養分,融匯宋元名家風格,而成自我面貌。繪畫題材豐富多元,無論山水人物、蔬果花鳥皆有得意之筆。此次展出院藏早、中、晚期沈周繪畫作品,當能觀察沈周畫藝發展全貌。
沈周的山水畫以元人風格為基礎,更創新局。如作於四十一歲(1467)的〈廬山高〉,雖使用王蒙式繁密的皴筆,但展現全新的生命力。〈策杖圖〉、〈溪橋訪友〉等整合黃公望、倪瓚二家的山型樣式,進而營造出秀麗的特質。〈扁舟詩思〉、〈夜坐圖〉等,又將吳鎮的質樸拙趣,轉化為清新瀟灑的面目。在一些小品中,類似〈富春山居圖〉的山體時有所見,是沈周曾收藏並臨寫此黃公望名蹟的最佳例證。此外,沈周對於米氏雲山、馬夏風格也不陌生。
沈周同時是明代寫意花鳥畫風的開創者,他承繼南宋水墨蔬果花卉傳統,強調淋漓水墨,用筆瀟灑自在,且擅長觀物生趣,凡日常所見皆能隨筆賦形,物象生動新穎。沈周題詩又多富寓意,詩畫相互輝映,展現出文人的藝術精詣。

明 沈周 廬山高 軸
畫上篆題「廬山高」並長詩一首,是沈周於成化三年(一四六七)藉廬山的浩蕩氣勢,賀其師陳寬七十大壽之作。畫面描繪一處聳峙群山澗谷,上方遠處群峰連綿,中景山體細分緊湊,其間瀑布流洩而下,一旁岩壁正面留白、側面略染,將谷澗浩蕩水氣一表無遺。
全幅藉元代王蒙扭動繁密的皴筆表現山石質面,展現山水生命力。瀑布下有一人佇立,其身形渺小,旁又用高聳松樹襯映,使其所仰望的廬山更顯高聳,如有充沛能量與之呼應。畫中山水景致與長篇題詩,以形象和文字兩相呼應,呈現沈周對師長的孺慕景仰之情。

明 沈周 參天特秀 軸
本幅描繪高聳松樹一株。但構圖別出心裁,與傳統描繪松樹的傳統構圖不同,沈周並未描繪松樹的全貌,僅畫出此松樹枝幹上段部份,沒有畫出根部,也沒有表現頂端,以及傾於一側的三兩松枝。
沈周以狂放墨筆勾畫枝幹,藉勁細用筆鋪就針葉,透過淋漓筆墨的明暗對比,充分展現出參天直上的松樹動勢姿態。正符合沈周自題詩句「參天直上有奇氣」的松樹形貌,也在稱讚得畫之人有如「大材」的寓意。依據沈周題跋,此軸於一四七九年為劉獻之所作,七年後劉氏又轉贈陳鳳翔。

明 沈周 溪橋訪友 軸
此軸並無紀年,學者曾據其書風推測是五十四歲(約一四八○年)之作。畫中高聳的山體斜傾出奇,透過留白而構築出的山頂平台,讓人聯想到黃公望的山水樣式。不過沈周筆墨較為簡約,更接近吳鎮的用筆特色。山體的層疊與皴點之運用,都顯示出沈周對吳鎮畫風的熟稔。
此畫為貞父作,推測即是時任官南京的毛珵(貞甫)。沈周詩稱「白下長洲不相及」,白下即南京古地名。毛珵與沈周同為蘇州士人,從賀甫學易。一四八七年取得進士後任南京工科給事中。沈周詩集中有詩贈毛珵,為毛母祝壽,顯示兩人早有往來。

明 沈周 蕉陰橫琴 冊
沈周的扇面以清雅意趣見長,此幅人物小品更屬其中佳作。此幀右側為庭石芭蕉,下有一位文士抱琴獨坐。左側雖見坡石地面,但由五言題詩據滿上方空幅。在扇面左右兩側,形成詩畫相互映襯的視覺效果,構圖深具巧思。
詩文題「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須鼓,天地自知音。」字裡行間流露著沈周豁然體悟世道,即使抱著琴而未彈奏,在這天地之間,亦已能獲得回響。畫中文士身形在蕉石對比之下雖顯微小,但其流露的達觀自得情態,透過詩文卻更清晰地相互呼應。

明 沈周 夜坐圖 軸
此軸上半為沈周〈夜坐記〉約四百五十字,篇中詳述沈周於靜夜醒後安坐沉思之所得,旨在強調心志澄清有助益於體悟事理。畫幅下半描繪一處簡樸齋舍,屋中有一人燈前靜坐,畫面與上方題記相互呼應。
沈周時年六十六歲,對王蒙、黃公望畫風的運用更顯自由,並兼採吳鎮樣式,充分展現自我面貌。畫中延續元代書齋山水作法,將書齋安置於山水之間。書齋後有主山環伺,兩側松木亦顯高聳;而流水蜿蜒於前,但有石板橋聯繫前景坡岸,說明其未與世隔絕。主山以淡墨輕染,又以留白表現雲霧,讓此夜景流露出清雅閒淡情調。(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订阅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