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画家,除从事绘画外,还应该在艺术理论思考上有所发明建树。观点鲜明而又条理清晰、既有独立见解而又立论公允的理论思考,对画家作品所可能具有的文化意义的深度和所可能达到的审美价值的高度,显然是十分重要的。譬如,我们追求心驰神往,笔随墨顺的目的,在理论思考的观照下,就会使绘画在语言表达方面,不仅具有学院画派的严谨、传统文人画的儒雅,以及来自现实生活的鲜活气息,而且,还能在摆脱了学院的拘谨、淘汰了文入画的某些陈腐的程式倾向,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目击道存”式的文化特征(“目击道存”一语,见《庄子·田子方》:“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此语引于本文,大意是说绘画并不需要文字语言或有声语言解释,眼光一接触到画面图像,便知“道”之所在。)。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3》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4》
在如上意义上,我有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画的发展、创新,首先是表现领域的拓展,而这个被拓展的领域,一定是画家熟悉并深深热爱着的领域,只有这样,自然而然也就有了表现内容新变的需要。于是,反过来说,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的形成,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拓展了表现领域,就要有新的语言形式、技能与之对应、统一,随之而来的就是表现语言的改变与创新。这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是对独特境界的挖掘。这就是说,对艺术境界的理解,虽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但在内涵、品格上有高低、雅俗之分,这就涉及到修养、德行、人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中国画的实践、创作中,我们要追求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就需要画家多读书、勤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我觉得,从事美术工作,对民族文化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主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对从事中国画实践的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出处于对自我的追问,而使得我意识到应该回过头来更深入地去追溯中国画的历史,研究中国画的传统;于是发现,我们所要追求的人生品质、艺术精神,在中国画里都可以找到,而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把她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引伸到现在的层面之上和形态之中,使之生发、具备现代的意味。这样,虽然感觉我们的艺术实践结果从形式、语言到整体视觉效果,可能比较多地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它传达出来的内在精神,却是纯粹中国的、本民族的。其实,吸收外来文化就是在培固本民族文化的根。对这点,二十年前我有了明确的思考与追求。所以,那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并没有偏离民族文化传统主流艺术前进的主线。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5》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6》
二十年前,那个时候全国上下一片“点”,风格都很接近,艺术实践最怕这一点,没有个性化的艺术实践没有价值,艺术需要与时代同步或超时代,需要个性化创造。所以,我没有盲目跟风、随风。当时,我有意识的不那样做,采取了另一个办法,即大家很少勾线,那么,我就有意识的立足用线,来改变方法。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在观念上,将一张纸中间切开,在艺术上也解决了这张画缺少一条结实点的硬线的问题,虽然这条线不是中国画笔墨所传达出来的,但是在感觉上可以代替一条实在的结实的线;这是最初的简单的处理,后来,我充实、完善了一些形象,包括线、点、面怎么处理。的人,不管怎么改变、完善,所传达的精神是东方的、是民族的。这里有很多对“当代”的认识、理解,融合了对西方、对大文化理解,最后,还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有别于前人、有别于前师、有别于同道、有别于自己不同时期的,带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如上的意义上,虽然这样的形式语言探索之中,我吸收和借鉴了很多外来的东西,但在“八荒通神”系列作品中,我强调、突出的是东方的自然精神,民族的精神。当我去创作这样的作品时,画中的形象原型,虽然是在我长期生活的黑龙江的自然环境中都能找到,但我并没有画具体的哪山哪水,这就需要对民族文化传统有深入的理解。后来的唐人诗意作品,也没有具体画哪座山哪条水,但都是中华大地上生长的风物,是我们民族的山和水。提到如是的山和水,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说中国画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表达,这是跟“山水”两个字联在一起是有直接关系的。山水,区别开来讲,是自然中物质的山、水,山和水加在一起,就有了一种精神含内涵,这就是中国画为什么叫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的原因。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7》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8》
一个优秀的画家,遇到的问题,要能够善于圆满解决。如果说我的“八荒通神”系列追求的是天地精神与圣贤境界的显现,那么,我的“唐人诗意”系列追求的主要就是诗书画印一体,显现出鲜明的书法用笔特征,以及,墨和色的转换、画面的平衡力等等审美精神了。这是我的绘画探索实践道路合乎文脉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画艺术中,诗书画印的结合,四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律的发展规律和文化内涵,以至于形成不同表现形式与不同的精神指向,它们都是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我的“唐人诗意”品中,同样都是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存在的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我的“唐人诗意”系列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首先,西方概念中的风景画,肯定不是这样的形式手法和表达方式,其次,只有诗书画印的结合,才能达到我所追求的完美的境界——中国文化大载体中蕴含的承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内涵。所以,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在追求、强调这种形式的完美结合。怎么结合会更好?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当然会希望自己能够尽力做好,但在探索过程中,不一定能做得尽善尽美,也可能在探索中会做得过了点,或者说,有意识的东西多了些,但我觉得这样的追求不会有错,因为,当我们研究一下中国画的传统,研究一下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当我们把它和西方的艺术形式放在一起认真比较研究的时候,可能中国画的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诗书画印的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在其它民族的艺术形式里也会有,但是唯有书诗画印的结合是中华民族元典精神观照下的一种与中国人的人文文化价值指向息息相关的结合。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9》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10》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地审视自然、理解自然,是特别浪漫的。从现存历史上最早的展子虔的《游春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人认识和理解自然的方式,能体悟到那时候的画家是用什么样的自然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实践,这与西方绘画意义上的认识和理解自然,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经过概括和提炼的。我们所表达的山和水不是具体的一山一水,是一种整体感受,是精神化了的山和水。所以,如果用我们同时期的绘画比较西方的绘画,他们可能还处在写实认识的阶段,而我们早就脱离这样的方式了。不仅绘画,雕刻、壁画也是这样,我们对自然、人、宇宙的关注、理解,是高于一般意义的局部、平面而纵向理解的,是整体的,即:是多层次且逐一分层的有纲目关系的整体辩证而系统的理解方式。所以,从中国画形成的那天开始,就带有超越自然的观念,“山水”,不是简单的描摹,是对自然的超越,这就区别开了“风景”这一概念。
曾经有论者认为,我最主要的两个系列的作品“八荒通神”系列和“唐人诗意”系列都反映了我的某种哲学思想,“八荒通神”系列作品,是对宇宙世界的一种宏观关注和思考;“唐人诗意”系列作品,则是表达的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微观探索以及对中国人的人文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把握。的确,创作这些作品,我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创新,重要的是先解决自然观,就是我们怎么理解自然和看待自然的问题,然后才是人生态度问题。这无疑与老庄思想的影响有关。事实上,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用这样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引领我们的社会发展,才能有现在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归根到底,中国人构想的天人合一之境,是最美好的艺术人生境界。于是,具体到微观和宏观的问题,也是这样,两种认识世界的观察方法会产生不同视觉效果的两种艺术形式,但二者不仅不矛盾,反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整体体认世界的两个方面,这就形成了“宏观取大道,微观探精神”的科学理念,它会指导我们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当然,这两种观察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手法,能形成两种视觉效果,因为观念决定了形式、语言。中国画对本身的形式、语言要求非常高,有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要求。所以,我觉得当代的绘画在强调形式、语言的同时,内容不能不考虑,语言附着在内容之上内涵才能传达出来,才能形成高层次的个人风格,才能呈现高品位的审美效果。所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八荒通神”系列还是“唐人诗意”系列,我都希望能用艺术实现对自然、对人生的宏观理解和理性上的整体把握,然后走向抒情,并最终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更注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我始终这样理解中国画:虽然只用水、墨、笔、纸等相对稳定单一的传统的材料进行创作,但它却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考察历代大师们的作品、研究他们的人生,也会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涵,强调的也是比较综合的。首先,强调做人要有最基本的传统的德行,这很重要,中国画一直强调人品和画品的关系,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要身体力行,要按照标准和价值观的要求、指引去做。其次,艺术实践要体现出“人民”的需求,这点同样很重要。历史上中国画的艺术实践是文化人做的事,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国画家,历代大师都是文人、思想家。当代画家既要传承历史上大师优秀的文化、道德品质,绘画传统,现在虽然不这样界定国画家了,但是我们自己也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我们都是大学毕业,对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对社会有很多思考和认识。我们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文化修养、德行都是建立在对绘画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有文化,还要坚持读书行路,终生学习、丰富和完善自我。我们有能力把内在深厚的最优秀的品质,用视觉感受得到的效果呈现出来,达到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我这样不是在说自己,我觉得这是所有画家都该有的基本素质,这是基本要求。从“八荒”和“唐诗”系列作品看,我确实有意识地在精神境界上追求天地大美,不只形式上让大家感到新意,在作品内涵上力求传达出新的意境、现代气息,这对中国画家来说是时代的要求。

卢禹舜先生最新写生作品-《异域风情系列11》
明人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意思是说,汤显祖的四个作品,反映了四个不同的境界品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无论哪种境界,都应笔笔风来,层层空到,无不是从其筋节窍髓以探其人情生动之微。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无论是就“八荒”系列、还是就“唐诗”系列而言,一个画家对中国画的创新,显然应该通过创新做出重要贡献,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一个画家的创新,一定要属于中国画传统的脉系,要具有鲜明的东方意韵,是用五千年文明滋养出的新的文化生命。(未完待续)
(注: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画家画室,未经画家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藉此所发布图片从事任何商业目的)作品图片由本网按描绘物象自行划分,不代表画家本人意见。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订阅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