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书法而人生 一以贯之
张启之
祖籍 “笑话之乡”的 山西万荣人王国柱先生,近年来却不断地创造着一个个传奇的“神话”。接踵而至的奖项,朱迹赫然地添充在他艺术生涯的档案页上,频频刷新着个人及省内书坛记录。因云洒润,则芳泽易流;乘风载响,则音徽自远。三晋大地因此而传闻着蜚誉书坛的“王国柱现象”。
“学书之道,吾有三舍:曰舍时、舍力、舍银子”。这是王国柱先生一以贯之的勤学写照。他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笔耕不息,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实力派临创书家。长期以来,由于工作的频繁性流动,足迹所涉,不同的地域环境,赋予其多元的文化基因,地缘魅力的相互交融,时刻灌溉着他的人文品格。在漂萍跋涉的文化苦旅中,凭藉独具的先天禀赋,以“三绝其绳”的轫性,潜心于碑帖版本之间,浸润于水墨丹青之中,寝馈日深,渐志模范,与古人厮磨了无数个春秋,不知不觉间竟卓尔成家。
早年学书,初先涉足明清,攻习王铎、傅山,因取法高而不古,并受地域书风所趋,仰人鼻息,虽也偶发萤火之光,但绠短汲深,终究未能尽窥堂奥。早期的迷惘体验促使他必须明确自我的定位与选择,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是一直困扰他踯躅不前的疑问。为求通达,在苦心探索的待晓长夜中,深入运思,专注体悟,及至晨露将晞,豁然开朗!罗丹说:雕塑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简赅的艺术感悟,使“缺氧”的意识瞬间获取了一种精神引渡,致使其学书导向产生了基元性的蜕变,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浩瀚的书法空间中的皈依点与生存坐标,即:无情地粉碎过我积习,破除藩篱,返朴归真,以心灵的空澄开辟一个笔底的无限,找到古人的古人,从至深处着手,究委穷源。于是登名山、涉大川、访贤达、追隐踪,其修远兮,以致于最终将视点聚焦于当代书法的前沿阵地——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中心足以点石琢玉的教学体系,导引他深入中国书法的荫袭处,采撷英华,吸取甘露,定慧兼修,使得“缺氧”的本体顿显丰盈,从而完成了自身艺术生命的脱胎换骨。心得其妙,笔始通神,临创水平的与日俱进,使其作品和思维空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美学等级。

其书扎根魏晋,直承二王,出入秦汉唐宋之间,兼收并蓄。书论远溯张怀瓘、虞世南,兼及明清诸家,广泛涉略。可谓了悟古法,妙得今趣。行之于笔端则师古不泥,机抒自出,或方刚峻宕而不乏婉约清丽,或滞涩老到而不失飘逸蹁跹。运笔神采飞动,连绵不绝;结体仪态万方,妙趣天成;章法则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极尽风樯陈马之韵致。挥洒之间,张扬出一种极负弹性和张力的个性特质,赋予其作品深邃而隽永的审美内涵。他曾坦言:“万荣人优点是直,缺点是太直。”但其作品却极尽曲直、虚实、收放、开合、浓淡、枯润变化之能,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臻入佳境。观其书作,戏墨得法的彟寸小品、挥笔如椽的丈二巨制,无不蕴藉有度,深得二王精髓,兼具鲁公三稿意趣,并融入宋人尚意风姿,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观之令人神往!其间字字凝聚着他为之浸润的心血睿智,处处蕴含着寓精神于物象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正是从其朴实的人文品格中蒸腾出来的烟云霞霓。
“十年磨一剑”。阶段性的他力加持与自我塑造,显然放大了释放能量的历史机遇,以至于赡宫折桂,相继摘取了“新人奖、国展奖、兰亭奖”等为书法人梦寐以求的全国最高奖,问鼎着属于他的所有荣誉。然而,国主先生把过去的荣誉仅仅作为过去,丝毫没有显现躺在所谓功劳簿上吃老本停止不前,他时刻在警醒自己,不仅“不进则退”,而且“慢进则退”。坚持以“生活可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书法不可以不临而书”的至理。他始终秉承他的导师们的教学宗旨,以自己多年苦心孤诣凿研书艺的独到见解,弘布书学,奉行“走正路、求纯正、得古法”的学书理论,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把临帖作为终身功课进行到底,将书者永远定位于艺术的摇篮中,吮吸传统法帖的乳汁,润泽心田,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断奶。”

“好学不厌,欲立欲达;诲人不倦,立人达人。”王国柱先生没有辜负山西省文联和省书协领导寄予他要有所担当的厚望,以他多年的学养积累和丰富的专业信息量影响和带动一方书坛继续书写刷新视听的““文化现象“。“读了十几年书,还是觉得幼儿园比较好混;学了几十年书法,还是觉得学生好做,先生难当”。王国柱如是说,掩不住的万荣幽默,说不尽的任重道远!
张启之(卦山书画院院长)

王国柱个人艺术简介
王国柱,字清石,号三舍堂主,山西万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建书协副主席,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三等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三等奖、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五届国际书画艺术节百佳奖(书法50人)。先后20多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
出版《翰墨丹青.中国当代书画家》王国柱卷;《王国柱书法》。作品被全国多家专业馆、院收藏。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教育》、《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黄河电视台、山西卫视、山西省政府官方网、山西书法家协会网等媒体有专题介绍。更多信息请链接“百度”、“搜狐”等各大网站。(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