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夏天注定与书法有关,注定与“国展”有关。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是书法界的盛事,其受关注的程度远超其他展览。我只是万千书法爱好者中一员,也没能投稿,但近期每天都在关注着国展新动态,只因为本届国展与以往相比有了些变化,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变化,让我看到了书坛新希望,也看到了中书协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
一、导向正确,宗旨明晰。今年的夏天注定与书法有关,注定与“国展”有关。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是书法界的盛事,其受关注的程度远超其他展览。虽然我只是万千书法爱好者的一员,没能投稿,也没有迫切想关注的人,但近期每天都在关注着国展新动态,只因为本届国展与以往不同,有了些变化,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变化,重新唤起我关注中书协活动的热情,也似乎看到了书坛新希望,更看到了国家反腐范围之广和力度之深和中书协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本届国展评审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承续中华文脉,陶铸时代审美,推出精品与人才;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突出评审活动的创作导向性、行业专业性和艺术权威性。在评审宗旨方面,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正像言恭达副主席在访谈中所说的那样:“植根传统”是“根”,它需要有对历史经典善于开掘的坚韧毅力;“鼓励创新”是“魂”,它需要有对时代文化创造敢于出新的前瞻意识;“艺文兼备”是“本”,它需要有对“技进乎道”、“文以载道”的学理思辨;“多样包容”是“体”,它需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彩统一”、“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总之,十六字方针的理念与内质体现了书法在当下审美领域里的时代意义与工作方向,体现了书法应有的人文性、学术性、时代性和包容性,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将如何以人为本,以会员、以作者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服务意识。

二、纪律严明、组织缜密。中宣部和中国文联领导都非常重视十一届国展评审,中国文联党组赵实书记、李屹副书记都作了指导性的批示,指出:“十一届国展评审业界期待,社会关注,导向性、敏感性强,中国书协要高度重视,全神贯注,全程统筹把关。”“要讲清纪律,规矩和责任”,“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干净、高效,为书法界扬正气,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完善和改进各类书展的评审,是中国书协近期的工作重心,中国书协分党组着力进行评审制度改革,强化评审纪律,严肃评审规则、严明评审程序、净化评审环境,倡导风清气正,要求评委必须以当代书法事业为己任,恪守职业道德,坚守艺术良知,严守评审纪律,坚决反对公权私用、反对营私舞弊,时刻将“公”字放在第一位,如有违反评审纪律的行为,中国书协将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真正做到为广大投稿作者负责,为中国书协负责,为当代书法事业负责。在《评审守则》中第一次对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学术与媒体观察员、组织者、工作人员分别做出明确、详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为推出当代更多的书法人才和艺术精品,推动当代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制度上的保障。评委们普遍感觉到,这次评审严格了,组织规矩了,程序完善了。虽然少了个人的自由,甚至手机上交,禁止会客,但评审中反而可以纯粹、简单、干净了。
三、监审到位,全程监督。评委们在这次评审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监审委员全程监督十分忙碌。中国书协不仅制定了专门的《监审委员守则》,对监审委员的职责、功能、纪律做出明确的规定,还制定了《监审委员工作流程》,对初评、复评、终评、优秀作品提名与面试等不同的环节监审委员的具体工作都做了详尽的安排规定。监审委员不再是走过场签签字,而是监督评审流程的每一个细节。例如,为了确保评审信息准确无误,监审委员要对每个环节中的全部作品信息逐一核对、验证。此外,监审委员对评审数据屡次进行抽查验证,随机对作品的评审表决进行录像,然后由工作人员调取电脑中的评审数据,与监审委员的录像信息现场进行比对,经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媒体与学术观察员核实得票信息是否完全一致。这种抽查验证,考验了评审软件是否正常运行,考验了组织者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否规范,考验了评审委员投票的公正性。评委们说,这次评审工作监审委员的工作劳动强度不亚于熬夜加班的工作人员。

四、机制改革,保障公平。中国书协在顶层设计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完善评选机制,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公正。
1、延长初评时间,初评包括初审、交叉复查与终审,先分书体评审,最后使用表决器投票选出3000件左右作品;在初审与交叉复查过程中,只要有一位评委认可,作品即可进入下一轮评审,不设数量限制。此轮评审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防止遗珠之憾。
2、本届国展在评审结构上,采取“分”“合”结合的办法。“分”“合”交替,相互补充,既考虑到各书体评审组的专业要求与个性风格,又融入全体评委的集体智慧和意志,这是全国书法大展中的突破性措施。分书体评选与合书体评选,各有利弊。二者结合主要为了避免这两方面可能出现的弊端,带来的问题是增加了评审的难度,增加了评审的时间;
3、作品评审划分两个阶段,评委分初评、终评两个班子。鉴于国展来稿数量大,为了延长初评时间与保证评委审美相对稳定性,中国书协决定将作品评审阶段分为初评与终评,评委分初评评委与终评评委,同时中间设立一个复评环节,两个阶段的评委共同评审,保障工作延续性,最大程度求得集体共识。评委的面比较宽,在程序上就更可能保持相对的公平、公正。这也是这次国展书协考虑比较周密的问题之一。当然这样做,要付出代价,环节多,时间长,评审辛苦。
4、预设各书体比例和数量。各书体的比例与数量预设标准,主要参考本次展览各书体投稿量占总投稿量的比重,以及近年来主要展览各书体入展比例。这个比例基本反映了各个书体在创作上的发展现状,各书体评审组严格参照《评审流程》所预设的比例进行。比例数量的合理分配目的是保障各书体的平衡发展;
5、合议与复议。这次国展评审强调两个“议”字。一是每天或每个环节启动之前要合议,统一思想,求得标准,平衡尺度,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掌控节奏,把握进度。二是复议。比如篆刻组在评审结束后启动复议程序,有评委提出一件入展作品存在篆法错误,经表决,三分之二以上评委同意按评审规则对此件作品进行复议。
之后,全体评委用投票器投票,有三分之二以上评委同意取消该作品的入展资格。复议程序最大限度尊重了评委的否决权,即使在评审结果出来以后,只要是作品存在明显的瑕疵,评委仍然有机会有途径否决。

五、评委构成,突出德才兼备。一个好的评审制度必须依靠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评委队伍来执行。中国书协坚持将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度作为首要条件,同时统筹考虑人选的评审经验、审美取向、文化内涵、年龄结构以及地域分布等综合因素,更完整地体现国展评审的专业性、权威性、包容性。比如说,这次评委是老、中、青相结合,既有李刚田、曹宝麟这样的老专家、资深评委,也有几位全国著名的中青年书家首次担任国展评委,他们来自著名的艺术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这些新评委不但是以往的国展获奖作者,而且在学术理论和书法教育上也有较好的造诣。勿需讳言,评委的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当下书坛的创作趋势。因此,评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评委的考量,不但考量他的责任心、纪律性,更重要的是考量他的艺术眼光,考量他对书法本体的深度认识与审美体验。
六、媒体介入,学术观察。学术与媒体观察也是本次评选的一个亮点。评审期间,学术、媒体观察成员与评审委员、监审委员分组、分期举行了4次座谈。座谈会上,学术观察较多学理思辨,他们将评审期间观察到的各种创作现象、评审原则、宗旨的落实、作者诉求与社会舆论等向评审委员进行反馈,发挥学术观察的职责功能,开展书法创作的学理思考,剖析评审改革机制,完善评审框架设计,匡正艺术发展导向。他们还将陆续撰写有关评论文章,对本届国展的得失进行剖析与反思。媒体观察成员在本届国展评审期间,客观公正报道,遵守职业操守,严守评审纪律,坚守独立的学术品格,各家媒体陆续发出报道,并从不同视角观察、记录十一届国展评审的全貌。他们在评审期间发出的多篇评论,反映民意和呼声,解读评审机制与改革理念,引导作者与大众客观冷静理性的分析与反思,推动书法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当然,当代中国书法新秩序的建立与推进需要时间,需要毅力,更需要智慧。我们既需要中国书协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上下互动,全方位实施、全社会配合。

七、审读考查,重视文化。本届国展评审有文字审读与面试中的文化考查两个环节。文字审读重点从文本审读、字法审读角度进行。文本审读包括对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等方面的审查。字法审读要求字法符合规范,篆法、草法及楷、隶、行写法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形讹、错别字等,均在审查范围之内。在文化考查面试中,通过撰写文章的形式进行,测试优秀入围作者的文化素质。两个阶段的文化考查,用意十分明确,在倡导书家植根传统、锤炼技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积累。铸造当代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书法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格和情怀,也是传统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本届国展的评审宗旨上,专门有一句话:多样包容,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去实现?评委们认为,实现多样包容,不仅仅需要评委眼光开阔善于容纳,还要看来稿的基础情况,比如楷书,没有典型的唐楷入选显然是一种缺憾,但来稿中写唐楷的寥若晨星,不能因为为了品种的丰富而忽视艺术水准。这种书法创作中深层次的问题以及艺术审美中的时代课题,仅仅通过一次国展评审机制的设立,目前还很难奏效,可能更多的体现在评审导向与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 座谈会上,评审委员还就交叉复评、投票器的使用、高科技的介入、处理代笔、抽查面试等一系列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
无论是资深的老评委还是书界新锐,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本届国展评审的机制变了,方向明确了,纪律严了,组织规矩了,办法多了,服务能力提高了,尊重专家与作者的意识加强了。无论评出的结果书法界有何评论,艺术创作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由他人评说。(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