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中国画新山水画派
梁照堂(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从上世纪初开始,随着西画的传入,中国画开始面临着新的时势。中国画的人物画从西方造型得到了借鉴,开始了与以往的人物画迥然不同的面貌。但山水和花鸟画的变化则不大。三四十年代(指上世纪,下同)有些山水画家,也有尝试革新,如赵望云的“西北山水”、关山月的“塞外写生”。在建国之后,新中国召唤艺术家走向生活、走向时代、走向人民,而要表现新的时代气象,单纯用旧传统的技法,则尤艰难。
五十年代初,一个画展带动和拓展了新山水画的兴盛。它就是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写生画展,虽是三个人的联展,但它带动了整个山水画的革新,表现了一种新的技法、新的意境、新的气象。
这个年代,中国出现了建设高潮,到处都热火朝天,虽然各个画家所在不同地域,同时也有着本身地域的画风,但是他们在表现新时代的山水上却都有一种共识。如何用自己的山水技巧表现新的社会、新的山水精神面貌成了他们共同的思考。
在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这些画中的经典仍然经得起考验。他们既不同于传统的山水画,也不同于当时在海外的国画家所进行的,引入西方现代派“现代主义”意识的山水画,而是出现了一种壮美、壮阔、豪迈的意境,这种山水画有一种史无前例的情感。直到现在,这种表现时代的新山水画画风,仍然是近现代中国画中的一朵奇葩。
自五十年代中,李可染、张仃、罗铭的影响下,开始在中国的各个地域里出现这种以写生为切入口改造传统山水画的优秀作品,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如,李可染后来的《万山红遍》《井冈山》《桂林山水》,均有典型的代表性。在江苏,傅抱石也带领着江苏中国画院的山水画家,创作了一大批出色的山水画,形成了“新金陵画派”,如钱松岩的《红岩》,宋文治的山水画,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亚明的山水,魏紫熙的《南京长江大桥》等山水画。
在上海,贺天健、吴湖帆、郑午昌、朱屺瞻等画家也表现了上海新面貌的山水画。值得注意的是,原来极其传统的吴湖帆,也受到当时我国意气风发的激情影响,用传统表现云烟技法表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山水画。本来吴湖帆是海派较为传统的山水画家,但他出于自豪喜悦的心情,画了原子弹试爆的蘑菇云效果,手法非常新颖。这些作品,体现老一辈画家对新生活的、新时代的激情。
在广东,岭南画派在高剑父、黎葛民等已经在新山水画方面有所表现。到了关山月、黎雄才则更加成熟,而且他们的新山水画已经不同于原来岭南画派那种面貌,而是加入到了中国新山水画的大潮中,例如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绿色长城》等,黎雄才则有《武汉防汛图卷》《一览众山小》《长征第一山》等气势恢弘、开阔、壮美的表现祖国山河的作品。
而当时关山月、黎雄才执掌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还画了在南海雷州半岛创作的一批山水画也体现当时的豪情。还有福建李硕卿的《移山填谷》等,参加了当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作品展览”。还有长安画派,在六十年代初,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出不少新的山水画,加入了中国新山水画派的大潮当中,例如石鲁的《古长城外》《信天游》,赵望云的《西北写生》。
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作者豪情万丈的胸怀。豪迈、壮美的面貌与感情是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山水景象。而这一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数傅抱石、关山月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直到现在,仍然是一幅非常有气势、激情满怀、豪情壮阔、磅礴大气的一张大型山水画。
这一大批中国新山水画运用了传统笔墨和各地的地域优势,汇入到中国新山水画派的洪流中,新的气象与技法跟传统拉开了距离。然而经过这些山水画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求,对于目前的年轻画家来讲,这又已经成为了中国画新的传统。这是中国画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值得继续弘扬与延伸的中国画方向。(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