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产生,依赖于雕版与印刷技术的成熟,更依赖于民间张贴年画的民俗需求。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至明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漕运的兴起使得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杨柳青年画随即兴起。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抗日战争时期损失惨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政府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新生。
杨柳青年画全称应为“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与现代工艺相区分,传统木版年画工艺道道精致,可能一个年画工匠究其一生也只能研透其中某一样工艺。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其他年画相比,多出彩绘这一道繁复的技艺,也是其优势所在。
天津本地居民,尤其是杨柳青本地居民,对杨柳青年画的认知度与认同度正在重新提升,这首先归因于教育系统在文化传承中起到纽带作用。借助教育唤醒对遗产的保护意识,发挥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中,这样可以培养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杨柳青年画现已走入小学生的教材,走进大学生的课堂。从娃娃抓起就是抓住了未来,传承不仅仅是靠传承人的努力,当整个民族、整个时代为之努力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才会更加畅通无阻。
其次,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遗产生存环境的维护者和改善者,同时又是资金的支持者,是各方力量的整合者。政府扶持给了杨柳青年画走入更多人眼帘的机会,这也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断前行。
用心将杨柳青年画这项极其繁复的手工艺技能传承下去是每个传承人的义务和责任。不论是国内的研讨交流会亦或是走出国门的展览会,每一次的精心准备,每一次的惊艳亮相,都使杨柳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跨步。作为四大发明“印刷术”的优秀延续,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国外多次参展,获得好评。
杨柳青年画一度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周汝昌先生曾为其写诗,“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杨柳青年画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获得广泛喜爱。除观赏性、趣味性外,她还具有独特的“说教性”,融入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的杨柳青年画,其内涵还需要人们去发现、去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创新,正是杨柳青年画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如何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怎样挖掘内涵传承遗产、怎样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怎样挽救正在消亡的民间文化,意义重大。(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