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紫紫,这名因 “人大学生”、“裸模”、“坎坷的身世”、“家遭强拆”、“首创裸体接受采访”,而于去年年底开始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的“90后”女孩,如今却被曝“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再度惹人眼球。
苏紫紫是不是炒作,其背后有没有炒作团队,仿佛成了罗生门。为探寻真相,有记者到苏紫紫的户籍所在地采访,调查发现,苏紫紫,本名王嫣芸,家住湖北省宜昌市,其户籍地是宜昌市沿江大道126号102室。126号是一栋青砖居民楼,陈旧破败,楼层约有七八层。户籍所在的房屋仍在,似乎可说明苏紫紫所称的被强拆经不起推敲。
炒作,如果果真是炒作,真是情何以堪?当然,在这个炒作盛行的时代,苏紫紫即便是炒作也算不上最恶劣,同时,她的炒作称得上很成功,说成功是因为一般的炒作被戳穿后,当事人往往臭名远扬,而苏紫紫如今依然大有人气,有大批的拥趸,有无数人为其辩解。
苏紫紫之所以暴得大名,很显然与两大元素有关,一是被强拆。强拆如今已被符号化,它是最能激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一大时代表情,不管苏紫紫背后有没有推手,但选择拆迁这个看点就很有“眼光”。二是裸体艺术。苏紫紫本人一再宣称,自己是艺术圈中的人,而不是娱乐圈中的人,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新锐艺术的探索者”。
炒作没有原罪,在眼球经济时代,适当地推销自己很有必要。但是,笔者认为,在炒作盛行并且已经异化的现实语境中,有几点需要把握。
其一,警惕严肃议题推手化。《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全国数千家网络推手公司操纵网络民意的现象,为了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娱乐化,使一些本该引起人们反思的事件变得缺乏意义,例如一些校园暴力画面以“门”的形式出现在网上,再加上那些煽情式的标题和各种肆意的跟帖,就成为一种暴力欣赏。一些人为了制造“门”的轰动效应,还将许多隐私照片暴露在网上,其结果是网页浏览的低俗化。显然,人为制造民意,刻意哗众取宠,为了哗众取宠,故意制造泡沫化的卖点,就十分不妥。
其二,警惕身体消费化。这是一个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不少人什么都可以消费,什么都拿来消费,包括身体。于是,一些人为了成名,无所不用其极,最热衷的途径就是展示身体,消费裸体,兜售隐私。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所称,“一脱成名”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消费市场以青春女性作粉色消费品的流行生意经了。换言之,在今天的娱乐界,对于那些渴望以捷径取胜的女生,“一脱”已经失去道德的禁忌,而只有“成名”的诱惑了。当成名成了终极目标,哪怕展示裸体甚至性爱画面都在所不惜,这样的成名已经畸态了。
其三,警惕证伪滞后化。一些炒作明显是虚假信息,但经过网络推手的连番轰炸之后,迅速占领网络甚至媒体,可谓流毒甚广。证伪不能滞后,一旦滞后,就会以讹传讹,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即便日后再证伪,也难以迅速平息事态。而且,珍贵的舆论资源被一些恶俗不堪的虚假信息所占领,委实是一种浪费,毕竟有那么多民生话题需要关注,有那么多弱势群体需要关怀。为此,不仅是网友,媒体人同样需要多一些甄别之念,不能为网络推手牵着鼻子走,更不能为了制造噱头,明明知道该信息虚假还将错就错,以引得观众关注。
总之,对苏紫紫本人不必抱有太多的道德宣判,但对“苏紫紫事件”所映射的社会现象,不能不关注和警惕。
(书画新闻责任编辑:方健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