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基础:新中国画的革命?吴作人学术专题展”于2011年6月22日至7月3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关山月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联合主办,是关山月美术馆2011年“二十世纪名家系列展”的一项重要展览活动。
部分展品首次面世
昨日下午,展览还没有开幕,展厅里已经汇集了不少冒雨前来的观众。作为中央美院老院长,吴作人是最早在深圳留下墨宝的老艺术家之一。1978年,吴作人和夫人萧淑芳一起来到深圳,参观了深圳展览馆,并与关良、宋文治、亚明等艺术家座谈。并欣然留下墨宝,现在,这张作品还收藏在深圳美术馆里。
本次展览是吴作人作品首次在深圳展出,展览选择了吴作人的47件作品,包括素描、国画和水彩。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吴宁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全部来源于吴作人的家属收藏,其中不少作品是首次面世展出。比如水彩画《雅砻江上》,画面上还贴着一个带着编号的标签,吴宁介绍,这幅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曾经被抄走,后来回到家属手中,已经贴上了标签。“过去我们觉得贴着标签不好看,所以没有展出过,但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可以呈现给观众。”
此次展出作品,有一部分是吴先生早期的素描和油画作品,包括他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时期的部分代表作品,还有一部分为归国后的素描写生,与他的中国画作品对照展出,直观地体现了吴作人先生的中国画变革观念。其中油画《缝》、国画《镜泊湖鲶鱼》、国画《母与子》等作品,旁边都有一一对应的素描作品呈现,可以看到在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作品背后,艺术家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基础。
提出中国艺术问题
不同于寻常的艺术回顾展,这个展览本身更像是一个问题展。
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也面临着变革的巨大压力。在美术界,徐悲鸿等人则以自身的艺术实践影响和推动中国美术的变革。作为徐悲鸿的学生和挚友,吴作人追随和拥护徐悲鸿对中国画进行改造的艺术主张,致力于引入西方古典的写实主义方法。身为中央美院的院长,吴作人不仅在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中推行素描基础训练,同时将传统的书法基础与素描基础相结合,身体力行,进行中国画创作,形成了与徐悲鸿的中国画实践不尽相同的艺术面貌。而另外一些人则坚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资源,发展中国艺术,这一部分人的代表是齐白石。他们的努力对20世纪中后期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底哪一种方法是中国艺术前进的正确方向呢?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朱青生认为,这个展览只是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人要如何再次选择。朱青生认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两者都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当代艺术的方法,才能创造适合今日中国的新的艺术样式,才能在引领世界的时候发展出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